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6)

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

——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位于武汉市城区段长江、汉江“两江四岸”核心区,由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和汉江江滩组成,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将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发挥了重要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综合效益。

武汉江滩经过综合治理后,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90%,形成了一条沿江生态廊道。景区内含长江水生物浮雕、长江诗廊、横渡长江博物馆、大禹神话园、万里茶道、粤汉码头文化园、节水科技馆、观芦栈道等众多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此外,景区举办了武汉国际渡江节、中法音乐节、七夕文化节等彰显长江文明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年游客量达1500万余人次,成功打造了一处融合防洪、景观、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岸线、都市居民亲水岸线、城市人文岸线,成为江城靓丽的风景线、武汉市的新名片、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打造人水和谐的滨水生态空间。坚持“防洪+景观”模式,依托滨水资源禀赋,打造气势恢弘、树茂荫浓的江滩风光带,建成70公里的两江四岸亲水平台,打破了武汉人“临江而不见江”的尴尬局面,将城和滩融为一体。通过“两江四岸亮化提升工程”,打造景区与沿江建筑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的迷人夜景。两江四岸江滩各具神韵,汉口江滩雄伟开阔、大气磅礴,武昌江滩简洁朴实、俊逸自然,汉阳江滩曲径通幽、豁然开朗,汉江江滩独具“一链串珠”景观。

建成生态优先的防洪屏障。景区建设始于龙王庙整治,为改变城市脏乱面貌,将原先江边货场、沙场整体搬迁。顺应河势发展、因势利导加以治理,改善汉口段水流条件,使岸线顺直,扩大河道泄洪量,提高防洪能力。加固厢式防水墙,改造拼装式防洪闸口,建成三级亲水平台。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大面积立体绿化,极大改善沿江环境状况。景区全面融入了生态理念,着力打造滨江绿色长廊。就汉口江滩而言,区域内规划设置沿江步行绿化带,采取中西造景方式塑造绿化园林景观,并在水景周边增加植被配比,提升整体生态质量,目前汉口江滩绿化面积约60万平方米;同时,为缓解江水冲击、保护堤岸,在景区二级平台大量种植亲水乔木灌木,2万余棵金丝垂柳,形成一道防护绿林。

深挖人文精神丰富的长江水文化。景区深挖丰厚文化瑰宝。一方面,通过景观文化互建,完善审美功能。深度挖掘长江文化、武汉地域历史文化,打造特色主题雕塑与文化体验园,分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风格;举办“芦花节”“江滩蝶变摄影大赛”等活动,擦亮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重点实施“水文化+”战略,积极开展研学、培训、科普等社教活动。为此,景区先后建成横渡长江博物馆与武汉防汛陈列展,集中展现武汉防汛设施建设的历史与成就,弘扬武汉渡江精神与抗洪精神。同时,景区还建立节水科技馆,创新开设“节水科普大讲堂”等系列讲座,多措并举打造水情教育基地,促进水知识传播。近年来,景区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通过法律科普、拍摄视频、开展“护江”“护绿”活动,以多种形式向社会推进水生态保护宣传,将公众对水情教育的积极性转化为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强大动力。

构建共治共享共生的江滩治理格局。景区坚持包容开放的理念,充分发挥场地优势,与社会各方互促共建良好合作。近年来,景区建立了“管养分离、强化监管、保持公益”的管理体系,不断强化活动载体设计,一方面,以承办特色活动及文旅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武汉国际渡江节、“汉马”、群众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及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构建一系列动态多元沉浸式人文“景观”,广泛集聚城市人气。另一方面,坚持景观设计、节日创设与群众需求互相培育。如回应地书爱好者诉求,举办“地书大赛”,建设地书步道;打造爱情墙,举办“低碳婚礼”“七夕文化节”等江滩独特节日;为爱鸟人士打造观鸟驿站,组织多种观鸟活动等。除此之外,景区还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及时畅通群众参与江滩共建渠道,通过组建志愿者团队,有序引导群众参与长江救援、巡河保护及江滩日常治理等各项工作,为共同打造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江滩凝聚多方力量。

建设幸福共享的人民乐园。景区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近年来,景区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景观设施全面提档升级。一方面打造“蒹葭书店”、星光大道等活动场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直饮水、便民晾衣架、流动图书室、医药箱等贴心微服务,不断优化服务供给。建立健全游客反馈机制,设置接待咨询台与信访投诉台,综合利用调查问卷、现场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回应游客拍照需求,及时建成开放性栈道,供游客拍赏芦花;建成汉口江滩儿童友好公园,满足低龄游客的游玩需要等。坚持将体育健身理念深度嵌入景区建设,营造“运动在天水绿荫间”的氛围,不断强化景区体育设施建设,绿色体育健身区域面积约50万平方米,涵盖十类体育项目,极大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群众健身需求。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生态品质实力实现新跃升。景区名木林立、绿树成荫。目前,绿化面积超130万平方米,植物品种156种,近10万余株,绿化覆盖率达90%。长江江滩段常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98%,被评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作为重要鸟类栖息地的汉口江滩,截至目前,已有172种鸟类被发现,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20种。同时,景区还成为了水事活动的重要平台,国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仪式、武汉市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周等水生态水环境保护重要活动均选址武汉江滩,2021年武汉“长江民间河湖长驿站”在汉口江滩揭牌成立。

防洪保安能力实现新跃升。景区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工程,顺应河势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治理,改善汉口段水流条件,使岸线顺直,扩大河道泄洪量,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减轻武汉市防洪压力,使过往因长江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工业污染等因素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及种群急剧减少的情况得到极大改善,彻底改变武汉市沿江城市环境景观,同时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对2016年28.37米最高水位洪水、2020年28.77米最高水位的两次流域洪水,景区及时封闸,发挥了其应有的防洪作用,使武汉安然度汛。

文化层次影响力实现新跃升。景区依托“两馆一展”积极传播水文化,有效增强了公众的水环保意识,提升了公众对城市防洪的认知以及水知识储备。水情教育活动共吸引企事业单位、学校等300余家单位前来参观,截至2020年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其中,节水科技馆被授予“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创新开设“江滩大讲堂”系列讲座,每月邀请研究水环境、水生态、水生动植物、精通水文化、水历史等方面的专家为市民群众普及水文化、水生态、水科技、水法规。此外,景区还承办各类大型社会活动,成为了文化展示的重要舞台,成功吸引了如奥运火炬传递、军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晚会、法国音乐节、斗鱼直播节、金秋菊展等各类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享受。

社会治理活力实现新跃升。景区筑牢防洪保安防线,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更大的综合价值。景区年接待游客已达1500万人次,热门旅游目的地名次不断攀升,有效带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推动沿江产业升级,为周边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动力。除此之外,景区还被评为“全国十大体育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长期健身运动场地,每日接待健身群众多达数万人次,有效助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景区打造了“爱在江滩·阳光志愿服务队”,吸纳社会志愿者超2000人,形成了江滩管理与公众良性互动,积累了景区共治经验。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当前,湖北省武汉市正在全力推进武汉长江百里生态廊道建设,围绕安全、生态、交通、文化、活力五大廊道,着力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描绘水岸城人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新空间。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从最初的“提升形象、改变面貌”1.0版本,已进阶到目前以生态、智慧、互动、安全系统理念为引领的5.0版本,为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持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要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推动景区发展与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契合。目前,景区建设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沿江沿河景区要积极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条件的景区还可以增强体育功能,配合推进“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景区要坚持包容开放的发展理念,树立平台思维,畅通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优化自身服务供给能力,拥有“我搭台,你唱戏”的胸襟,联动多方主体力量,汇集众智,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景区建设与活动组织中来,最广泛地汇聚景区人气,激发景区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景区发展新格局。

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景区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要突破已有资源桎梏,将时代发展中所诞生的新文化新风尚新元素及时融入到景区建设中来。要时刻关心公众之所需所盼所爱,将能引起共鸣的内容,通过创意开发、包装升级,打造成为新景观、新活动、新特色。但景区开发建设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同质化,做到宁缺毋滥。

上一页 1... 45678...10下一页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