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调研成果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闽江学院样本

在风景如画的旗山脚下、乌龙江畔,在美丽的闽江学院校园里,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16个大字,引人注目。这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州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

闽江学院一任又一任学校领导接力坚守这一办学理念,保持战略定力,不贪大,不求全,不盲目追求外延扩张,在校生控制在1.6万人,本科专业66个,专任教师仅1000多人,规模适度,效益明显。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说,学院党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走应用型办学之路不动摇。

“三全育人”  唤醒灵魂

教育是什么?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闽江学院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始终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一课。学校在思政教育探索中创造“三全育人”新模式,有效融汇全员育人合力、融合全方位育人要素、融通全过程育人环节,形成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机制。谈起落实“五育并举”的“五大计划”,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曦如数家珍:“以德铸魂”、“智育固本”、“体魄强健”、“美育浸润”、“劳育淬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绿意盎然的校园里,到处可见大学生读书的身影。这是大学生读书社带来的喜人变化。读书社兴起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在读书社设立的“青春薪课堂”上,大学生们纷纷登台宣讲,分享读原著、悟思想的心得体会,很多人从爱经典、学理论,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的骨干成员,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调研中,我们访问了一位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三女生。刚入学时,由于家庭原因,她曾悲观厌世,缺少热情,缺乏自信,显得很不合群。参与读书社活动后,她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不仅坚定了理想信念,同学之间关系也更融洽了。

实践育人  亮点纷呈

让大学生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在社会实践大舞台上锻炼成长。这是闽江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鲜明特色。闽江学院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能在校园里完成。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就设计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校园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效衔接。

暖风行动14年如一日。2007年,闽江学院启动以大学生教育扶贫和义务支教为主的暖风行动,至今已坚持了整整14年。14年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接力开展暖风支教,帮助闽东北农村贫困儿童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增收,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张运文、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张火明、福建省“最美大学生”李新旺等优秀学子。

创新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畲族服饰、四平戏传统服饰,都是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闽江学院纺织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大学生实践团队,开发出上百件文创作品,利用寒暑假深入畲族村寨,传习畲族技艺。

“姐妹乡伴,一榄情深。”这是在福州市妇联指导下建立的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站。在2020年疫情期间,闽江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数十名女大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闽清县梅溪镇推出橄榄露系列产品,推动闽江河畔形成万亩橄榄产业带,也为当地橄榄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巾帼”力量。

“三创”教育  有声有色

“创新、创业、创造。”这激情而豪迈的语言,是我们在闽江学院调研中听到最多的高频词。

应用型高校怎样适应社会需要?闽江学院从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的办学理念与宗旨,鲜明提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扎扎实实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学校成立“三创”学院,下设“三创”教育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实践》等课程,采取项目带动方式,每年推出一百多项校长基金项目,并在校内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孵化基地,定期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孵化。近年来,该校频频在省市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闽江学院没有走上“大而全”的发展之路,也没有与研究型高校一比高低,而是踏踏实实践行习近平同志的教育理念,坚守“小而精”,咬定“应用”不放松,突出“能力”不动摇。自建设本科院校以来,共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类人才7.8万人,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以上;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一流学科4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3个,师生比保持在1:16,整体办学效益处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优等水平。

校不在大,优则闪亮。闽江学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探索走出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也为福建、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闽江学院样本。

作者:汪大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新闻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光明日报教育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