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发展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影响和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问题,切实做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工作。否则,很可能仍会“说了很多年,最后老是没有根本改变”。
创新驱动本质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和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以此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创新驱动与传统的资源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内生增长。创新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多要素、多环节的最优化选择结果。无论是创新规划阶段的目标选优,还是问题分析阶段的矛盾原因选准,又或者是方法抉择阶段的方案选优,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最优化过程。而不论是哪个阶段哪个要素的最优化,其水平取决于选择范围的大小。只有尽可能大的范围才能保证最高程度的最优化,而获得尽可能大的范围的唯一条件是开放性。所以,最优化的生命是开放性,没有开放性就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创新。创新是协调的艺术,也是协调的结果。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人们运用科技和管理手段使事物的整体属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事物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参数关系在新的功能和新的条件下的协调统一。创新的本质特性之一就是使事物的负作用趋向于零。创新驱动发展的上述本质特征,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式手段。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过程,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而是探索性极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要创造一项能通过系统功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新事物,就必须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创新理论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科学揭示和阐述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成果构成创新的理论体系,系统归纳和全面概括创新方式和方法,构成程式化的创新方法体系。它们共同形成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指导人们的创新实践有着方向引领和方法支撑的巨大作用。今天,创新的对象呈现出规模巨大、要素众多、功能多元、联系复杂、影响面广的特点。仅靠传统的试错法要完成巨系统的创新已十分困难,必须要有更准确更丰富更程式化的理论指导。在创新三个重要阶段,即创新规划、创新分析、创新抉择中,如果不掌握事物发展原理、问题发生原理、矛盾解决原理,那就看不清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找不到问题发生的原因,选不准解决矛盾的路径,最后就难以在创新的道路有所成就。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根本的理论武装和方法支撑问题。
创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人才、平台、体制机制以及社会环境和公共资源共同支撑。采用切实措施,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推动和保障创新的高效推进。这些基础工作包括创新理论宣传工作,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工作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创新理论宣传就是创新理论的大众化,用大学习促进我们事业的大发展,通过理论宣传工程,科学理论就会源源不断地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创新人才匮乏是多年来制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问题。因此,大规模培养创新人才是加快创新发展的关键。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是高学历人才、高职称人才,而且必须是经过专门的创新培训,熟悉创新理论、掌握创新方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我们建立起制度化创新人才培训体系和培养平台,一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会有望建成。有了科学的理论,有了掌握科学理论的人才,还要有人才施展运用理论的舞台和条件以及规则。组织实施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工程就是要组织社会微观主体,包括工商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等单位建设培育自己的创新舞台和运行规则,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平台设立、资源配置、规则制定,特别是成果鉴定和考核标准等。
实际上,多年来转变发展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就是因为微观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没有培育起来。很少有微观主体能拥有满足自身创新需要的所有资源,也很少有单位能解决自身在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其中的有些资源属于公共性质,解决问题所需的手段也属于公共性质。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手段服务。这些资源和手段服务就成为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构成促进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某一空间或区域的创新效能产生影响。这些服务包括科技信息情报服务、科技设施服务、科技成果转移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以及科技项目孵化服务等。加快创新发展就要求政府部门建设系统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系统保障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