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极不平凡,值得纪念、回顾和总结的事情很多,对于我的思政课而言,最值得总结的是一个“新”字。今年使用了新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探索了新方式,带来了新局面,即线上线下全时段互动,学生预习提出问题,教师依据学生提问备课,学生共同参与讲课,在师生共同回答“时代的青春之问”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以我的一个教学班为例,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82名学生就教材的六章内容提出352个问题,我对这些问题分类整理,结合教材脉络,以回答学生问题为主线备课,33名学生走上讲台讲授思政课,课堂收获了学生的掌声和笑声。
从学生的提问看,同学们是在认真预习教材、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同时这些问题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挑战。在此列举一些学生的提问,关于人生观,学生问:每个人的人生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想报效祖国,有的人想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这些都是高尚的人生目标,那一生追求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事业稳定,平平淡淡过完一生算是平庸的人生目标吗?孙老师,教材里说到青年大学生应该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假如我通过某种渠道得知我以后的生活或者我们家的生活再怎么努力也逃不出一个小圈,那么,我在认清了我的未来以后我还需要秉持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如果需要,那么意义又是什么呢?书上说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书上还说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难道不是“简单相加”而得到的吗?为什么说是“有机统一”呢?课本65页提到“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代的召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是否太过绝对呢?如果一个家徒四壁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他的生活四处打拼,十分辛苦,而他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励志要成为一个有钱人,这样,他算不算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错误的吗?关于法治,学生问:为什么“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
课堂上直面学生问题,结合教材和大量研究回应学生困惑。例如,为什么“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这是法治部分学生问题最为集中的难点问题,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展开有说服力的讲解,课程教学就达不到目标。我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强调教材的观点,“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从逻辑上讲,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而法的本质是行为规则;从作用上讲,党代表全体人民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法作为规范约束全社会人们的行为。两者之间根本不能搞简单的比较。但讲到此,同学们还是满脸疑惑,他们觉得理论上说得通,现实中见不到。这里要强调上面的区分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就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在国家治理的实际运行中,权力是赋予到国家各级领导岗位的领导人手上,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键少数”。执掌各级政府权力的人要严格执行“权为民所用”,不能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或游离于法律之外,这就是“权大还是法大”是真命题的原因,也是我们党一直在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党纪严于国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根本说来是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时再带领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讲到此,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疑惑解开了。
通过本学期的创新,我们这门课收集到学生近万个问题,为我们更加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备课讲课提高教学实效性带来很大助益,同时也为教师们未来开展科研找到了更多切入点。
孙英: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