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精要解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系统、深刻地回顾了党带领人民走过的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生动诠释。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科学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超越一切剥削阶级关于人民的狭隘认知,第一次科学阐释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迄今最科学的人民观,系统阐释了“人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等一系列关于人民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
欧洲空想家虽在理论上也曾提出过人类解放的问题,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认识局限,无法从根本上看到无产者和资产者根本利益的对立及其社会根源,因此也就看不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道:“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那天起就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
从世界观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完整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从方法论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新的民族内涵、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创立了一种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人民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论者。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客观、有效的人民标准,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价值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发展到新的境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践行“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磅礴气势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中国奇迹,为联合国减贫行动提供了中国方案;党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观的科学性、先进性、崇高性作了最生动注解。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说明: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情怀,领航掌舵,深谋远虑,一心为民。
历史和现实生动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什么时候很好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脱离了群众,就会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出现裂痕,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赶考路,全党同志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践行“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凝聚人民,回应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夏春雨: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