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创立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支撑。
创造性转化“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仁德”就是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贵民、安民、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和恤民。这种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传统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先进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在党的性质宗旨上,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人民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人民的关键作用上,强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多次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典故,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既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关注整体、辩证统一”的系统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整体思维、全局思维、辩证思维,儒家常说“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思想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辩证取舍,以及中和、求同存异等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整体观、系统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讲究辩证的思维模式,展现了高度成熟的思想道德文化形态。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大思路大格局大手笔从整体上、全局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在各个领域建设和发展中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联动、辩证统一。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既注重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一体谋划推进,又坚持“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始终以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各项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和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对传统文化中关注整体、辩证统一等思维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宏大战略视野系统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赋予传统思想文化以新的思想内涵和生命活力。
创造性转化“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强调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种自强革新意识广泛体现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和革命上,即“鼎新革故”“布新猷,除旧政”,体现了中国人复古更化、反古开新的思想和精神追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成为中国人奋斗不息的思想精神源泉。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与时俱进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创新理念,“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强调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和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紧密结合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实践,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大力弘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创造性转化“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执政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贤治善治,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十分注重“选贤与能”,“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的治国经验。贤治善治,首先要把最能干的人才选拔上来治理国家,把精英人才选拔到国家政治体系中。孔子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只有恭己、修己以提高道德修养,才能起到“安人”“安百姓”的作用,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思想精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传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实践中,紧紧抓住人民关心的问题,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铁腕惩治腐败问题,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重塑党的良好作风形象。
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有属性,把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自我革命作为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抓手,大力清除腐败毒瘤、整肃不良作风,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给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传统政治文化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创造性转化“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和合、尚包容。中国人主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放包容、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别于西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和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传承我们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理念和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科学把握改革与开放、中国与世界等重大关系。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主张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新时代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既标注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高度,也使以和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得到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传承转化,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思想理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魅力。
(作者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