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斗争精神的理论解析与现实运用

【摘要】斗争精神是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坚定斗争信念、增强斗争本领,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底色。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党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下“先手棋”、勇打“主动仗”,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特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纯粹思辨性的理论学说,而是一种旨在解决现实矛盾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特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斗争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种向壁虚构、闭门造车的书斋理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投身当时革命洪流、领导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具有鲜明现实指向的实践哲学。一方面,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策源地的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使得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生产,社会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并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初就具备明显的斗争性,其矛头和焦点直指资产阶级及其所创建的剥削制度,通过对现存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指明了通过革命寻求人类解放的新路。另一方面,在与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作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以“批判”命名,具有代表性的有《哥达纲领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等。

其次,斗争性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之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而矛盾自身内部是由两个或多个相互对立的因子组成的,矛盾要想得以解决,就必须让内部中某一方矛盾因子击败另一方的矛盾因子,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斗争,一种为了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斗争。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揭露了斗争性具有普遍性,而斗争的形式和表征则具有多样性的重要规律,表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确实是在矛盾解决中实现的。因此,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切实认识和处理好斗争实践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行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与风险。

最后,斗争性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中。从理论上而言,人类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嬗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渐进过程,需要历经各种艰苦卓绝的现实斗争,克服重重难关和阻力。在旧有社会制度下,既得利益群体不会放任自身利益的流失和减损,不会任由新势力改变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利益格局,会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新兴的社会力量进行压制和扼杀,因此新旧势力之间斗争时间之长、斗争过程之艰、斗争任务之重,无一不是制约社会形态变革的重要变量。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终的制度形态作为其追求目标,便深刻地体现了其坚持斗争、勇于斗争的理论立场和理论品格。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实现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必要前提和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前提条件。推进伟大事业需要进行伟大斗争,而要进行新征程的伟大斗争则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基本支撑,从而有效统筹斗争大局、合理配置斗争资源,在关键时刻及时拨正斗争方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斗争活动的重任,在保证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社会领域斗争。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同时,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衷共济解难事、提高效率办好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各地区各部门能够各尽其力、各司其职,聚合成一个防范风险和坚决斗争的整体。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立场问题是关乎“为了谁”和“依靠谁”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斗争活动的性质、内容和方式。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其获得人民支持与拥护的缘由所在。因此,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代表人民的公利而非特定阶级的私利,强调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关注某些群体的特殊利益。因此,在领导人民开展斗争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当前利益与根本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内在张力,对不同的矛盾予以精准甄别并妥善处理。同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力量充分发掘出来。

把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实践旨归。人民利益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概念,而是有其具体内容和特定指向。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紧扣人民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解民所急”的原则制定科学策略,做好就业、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福祉的关键性问题,努力让人民看到变化、获得实惠、得到发展。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自觉接受人民的建议和批评作为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的制胜法宝。进行伟大斗争是一项兼具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重要任务,需要广泛地汇集民力、汇聚民智、凝聚民心。因此,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要以民为师,问需于民、问弊于民、问策于民,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各种建议和批评。只有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批评中汲取智慧、拓展认知,才能对斗争的整体图景和局部景观有较为清晰的把握,对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有清醒的认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