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养老社会化的政策建议
随着家庭变迁,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当前,一方面应继续完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制度,推动老年友好环境建设,为老年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基本保障,创造适老化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家庭发展提供支持,使家庭继续承担部分养老职责和功能,成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建立公民养老金,完善多层次收入保障体系。近年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养老保障方面,大力推动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第二支柱、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为第三支柱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但是,仔细分析当前的多支柱体系,基本是以缴费为前提,缺乏非缴费型、普惠性的部分来进一步保障老年收入公平。建议以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为基础,建立非缴费型的零支柱养老金,所有公民无需缴费,在达到退休年龄时自动享有,保障水平可以按照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或是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来确定,并建立相应的调整机制进行动态调整。公民养老金的引入,一方面将增加老年收入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将强化老年人的国民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建立公民养老金之后,老年人收入保障将有四个支柱,涵盖了非缴费型、强制缴费型、单位自愿缴费型、个人自愿缴费型四种类型,可以充分照顾到不同的就业状况、收入状况和期望保障水平等,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多层次收入保障制度下,老年人从家庭成员获得的转移支付将成为其收入的有力补充。
二是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所谓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保障老年人获得基本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养老服务。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处于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核心地位,应该加以优先考虑。首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向老年人最基本的护理需求,可通过建立需求评估和服务清单的方式厘清基本养老服务范围和服务标准;其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以社会共济的方式分担参保人的护理费用,将大大降低服务使用门槛,扩大基本养老服务惠及范围;最后,长期护理保险将降低养老服务供需均衡价格,从而大大提高养老服务供需均衡水平,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试点五年,应尽快总结经验出台统一制度在全国正式实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加强资金投入,确保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要。
三是大力推进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推动社会环境适老化转型。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老年友好环境建设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下工夫。当前,应继续大力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强对老旧住宅和公共设施的改造,推动适老化改造逐步从特殊老年家庭扩展到更多需要的老年人家庭;对于新建公共设施和住宅小区,要从规划设计开始纳入老年友好观念,强化公共设施和住房内部空间的适老性。实施信息无障碍工程,增强数字应用的适老性,使老年人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加强孝老、敬老、养老文化宣传教育,培养积极老龄观,客观认识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增强社会包容。
四是加强对家庭发展的政策支持,增强家庭养老能力。养老社会化并不是完全以社会替代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恰恰相反,面对家庭变迁对家庭养老能力的侵蚀,在现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增强家庭养老能力,使之成为养老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此,建议出台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使之能够在养老中更好地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要建立保障家庭经济安全的相应机制。各项社会政策要增加家庭视角,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社会再分配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其次要促进家庭内部平等与包容。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家庭融合项目,倡导和睦互助的家庭文化,化解家庭纠纷。再次要支持家庭能力建设。可通过开展家庭培训计划,培养家庭成员所需的照料、交流等能力。最后对家庭养老予以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子女照料卧床老年父母的支持政策,在假期和用工制度方面予以调整和照顾;提高对纯老年人家庭的支持力度,尤其要特别关注贫困老年人、残疾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的家庭;为老年人随子女迁移提供便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项目编号:21ZDA1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②汪建华:《小型化还是核心化?——新中国70年家庭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2期。
③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人口研究》,2014年第2期。
④林晓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家庭变迁:轨迹、逻辑和趋势》,《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5期。
⑤胡湛、彭希哲:《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3期。
⑥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⑦吴帆:《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的迁移序列及其政策涵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⑧史毅:《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流迁的变化特点》,《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2期。
⑨李树茁、王欢:《家庭变迁、家庭政策演进与中国家庭政策构建》,《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6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