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制

【摘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价值观生成规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心理接受、教育引导、文化陶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这五个机制上下功夫。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行为特点和价值观生成规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五个机制上下功夫。

心理接受机制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一般来说,价值观的生成,归根到底是大学生主体“内省”的结果。因此,应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心理接受的内在机制,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推进。大体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接受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认知是个体对事物产生认识、理解的心理过程。在这一阶段,应采取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方法和形式,如生动的课堂教学、有影响的媒体引导、有感染力的榜样示范等,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亲近感和初步的心理认知。

二是认同阶段。认同是在认知基础上,让大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在这一阶段,应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分析,使大学生产生自觉的理性认同,即使遇到外部影响,也能有较强的心理定力。

三是内化践行阶段,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高级阶段,也是价值观稳固阶段。大学生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和切身体验活动,思考、选择、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嵌入内在价值追求,成为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准则。在此阶段,应特别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不断地比较、鉴别、选择,从而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认知、认同和内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心理个体化和个体心理社会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应全要素、全过程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推进其社会心理个体化和个体心理社会化持续演进。

教育引导机制

大学阶段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需要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首先,授课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信仰,让有信仰者讲信仰,才能真正打动人。授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知行合一,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践行者。

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如果空对空、概念化、标签化,回避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一味以空洞的逻辑演绎进行理论灌输,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上排斥思政课教学。应聚焦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回应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困扰和思想困惑,答疑解惑,直指人心,用问题关切拨动大学生心弦,在问题思考辨析中形成价值认同。

最后,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深入挖掘、善于运用各门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程渗透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的课程,都应该放到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去审视其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揭示其规律,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文化陶冶机制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浸润的功能。首先,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阅读和感悟经典的活动,开设国学课程,并在教育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地融通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努力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文化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其次,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场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等各个层面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所组织的文化生活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场景。要运用文化场馆、文化景点潜移默化熏陶大学生,建立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入团入党仪式,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效果。

最后,应建设好网络空间这一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新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应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着力培育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远离低俗、陈腐、颓废的文化糟粕,为他们创造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示范引领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追星”是青年大学生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而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对社会价值倾向的塑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是正向的,有时则是负面的。对此,一方面应因势利导,组织大学生开展对网红现象的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造星的时代保持清醒理性,不盲目追星,更不盲目效仿。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道德楷模的示范效用,邀请各类道德模范、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进校园、上讲台,形成长效机制,经常性举办各种交流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懂得追什么星、学什么人,形成向上向善的正确价值观。

此外,应加强“四史”教育,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英模先烈纪念馆等参观学习,涵养大学生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思想情感,让英雄模范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实践养成机制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要多途径、多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实践体验过程,多环节、全过程接触了解社会生活。第一,通过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知,内化价值认同。通过实地考察乡风文明、社会民生、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使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理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地呈现出来,可见可触可感,在实践体验中领悟理论的真实性、说服力。

第二,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思想舆论的甄别力。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理论鉴别水平,抵御各种错误理论、思潮的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大学生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对错误思想言论的辨别力和错误价值观的抵御力。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促进良好品质的培养。通过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各类社会公益等,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团队协作等良好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CKS047)、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PGA0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韩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