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对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因此,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也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前所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为此,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重要命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也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根基和保障的作用。国家治理根植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研究现代国家治理,不能机械地照搬西方治理理念,而更多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去找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也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关于国家治理的百家争鸣学说,秦始皇采用“以法治国”,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贯穿国家治理的主要价值理念。正如黄仁宇所言,“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儒家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影响着数千年来无数的学子官员,成为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和价值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之所以能在国家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因为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既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也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精细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迁历程中,不管是中国的禅宗文化借鉴吸收印度佛教智慧,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中原民族发生文化融合,都对于当时的国家治理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寻求独立自主的道路之际,中国人意识到必须突破西方模式束缚以自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国革命和社会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根植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之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治理范式。一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生、民德、民教,这种民本思想在中华典籍中史不绝书。《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理念,注重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协调,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孟子的“仁民爱物”,再到张载的“民胞物与”,都将人类看作是宇宙万物的一员。三是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正如《周易》所记载的那样,“生生之谓易”,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吐故纳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强调通过自我革新,不断产生强大的文化动能助力治国理政。四是开放包容的发展模式。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勿我、勿意、勿固、勿必的理念深深根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治理逻辑中,其强调不能将自己主观的意图和价值作为僵死不变的绝对真理强加给对方,无论是开辟丝绸之路还是郑和下西洋,中国从来都扮演着和平使者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所以,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并且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坚定文化自信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对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因此,应以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为抓手,通过展示中华文化深厚历史底蕴、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大国形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这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治理逻辑,也为缩小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传承优秀品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共同精神家园。我国家国认同的文化基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优秀品质。中国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并能够和谐相处,进而发展出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类”国家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家国同构”的理想社会形态和“富国强民”的治理愿景,这有别于西方与社会对立的“国家”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全国各族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发挥着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新时代树立文化主体观念,坚定“文化自信”,突出表现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治国理念。同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把握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尊重传统文化固有内核,也要着眼当代社会发展变化,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第二,观照现实问题,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历史上,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艰苦实践,造就了辉煌璀璨的民族文化,并不断提炼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实践,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创新文化样态、在社会进步中推进文化发展,才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我国在制度机制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依然需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下进行完善。在国家制度的完善发展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国家制度的深度认知和比较分析中,增进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要结合时代特征、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情况,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元素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更好的水平。
第三,深化文化交流,以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精神根基。交流互鉴是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和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原因也在于此。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全球共同体的一部分,中国也存在着和其他文明及国家交流互鉴的价值。因此,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姿态,敞开怀抱接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超越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范畴影响着全人类,加之科技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人类社会迈入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提供了巨大驱动力。这需要多方协作,打破单边壁垒和“唯我独尊”霸权,谋求世界各国互惠互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为不同国家文明交流互鉴营造良好氛围。“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当代发展,也是共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解题思路。当今世界各国和谐发展的理想范式是各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秉承这一理想范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而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彻底摒弃文明冲突论和文化上的“冷战”思维,寻求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才是未来生存之法。我们要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文明互鉴中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自信也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日。
③冯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④冯刚、王振:《以文化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⑤张燚:《道器并重: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
⑥郑永年:《再塑意识形态》,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年。
⑦[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⑧[德]利奇温、朱杰勤译:《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