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洪波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全会最重要的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决议》的重要聚焦点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大成就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本原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归根结底性、科学真理性的本原层面理论支撑,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起到强力的理论支撑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构、生成并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必然对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和途径。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回顾历史,放眼全球,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仍占据着真理的至高点,是更具普遍性的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在本原层面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何以是科学的呢?其一,与空想社会主义有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的真理性意涵。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客观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然而,因时代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创建理想社会的真正力量,不能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因此,他们的理论很难落于现实,只具有空想性质。
其二,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科学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即支撑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恩格斯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进而,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用以阐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和根基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更具科学性的普遍真理,中国共产党才选择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进而在百年党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和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构、生成并不断发展的。这里存在着螺旋递进的内在辩证关系:有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原的自信,建基于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则自然生成;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日渐增强,则更加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