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是乡村人才数量薄弱、素质羸弱、领导力贫弱导致的人才凝聚力不强,难以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通过对乡村人才“三弱”现状的分析,构建提升乡村人才凝聚力的“五力模型”,即从头脑、心灵、精神、身体、社会五个维度,针对领导力、向心力、担当力、战斗力和协作力五个方向进行全面强化,开展“头雁工程”“塑雁工程”“强雁工程”等“五雁工程”,以激发乡村人才强大的凝聚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人才凝聚力 “五力模型” “五雁工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2月,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中强调,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其中凝聚人才是根本。而在我国乡村却普遍面临人才“难招引”“难留住”“难匹配”“难认定”的困境,在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短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推动下,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及建设不断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城市人才下乡、专业人才服务的乡村人才发展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而言,突破人才瓶颈依旧乏力。这主要归因于乡村人才数量薄弱、素质羸弱、领导力贫弱,人才选用与人才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导致乡村人才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因此,如何增强人才凝聚力,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板,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议题。
乡村人才凝聚力的“三弱”与“三缺”
乡村人才数量薄弱,缺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乡村人才数量不断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乡村人才“流出易、回流难”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导致务农陷入了增收困境,进而降低了乡村适龄劳动人口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减弱了乡村适龄劳动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而城市在工作机会、劳动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相较农村具有绝对优势,造成乡村人才大量流出,乡村人才“失血”“贫血”成为乡村普遍现象。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我国农民工规模呈现持续上涨状态,由2015年的27747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9077万人,增幅达到4.79%,占据我国人口总数的20.77%;其中大专文凭以上的农民工占比略有提高,2019年达到11.1%。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村人口由2015年的59024万人下降到2020年50979万人,我国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人才流出现象不断加剧,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逐年突出。
另一方面,我国乡村人才一直呈现从乡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环境、教育水平、医疗保障以及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乡村无法满足人才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发展需求以及生活服务需求。农业产业和传统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数量极其有限,提升空间严重受限,劳动收入普遍较低,无法满足乡村人才的工作需求;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较差,交通网、能源网建设滞后,政策支持、合作交流、技术指导等资源配套不足,普遍存在“有商品无产品”“有企业无平台”“有一产无三产”的发展困境,无法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乡村文化设施落后,“活动无场所,健身无设备”现象普遍,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引导,娱乐项目建设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乡村人才的生活服务需求。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乡村相较于城市无法给予人才足够的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最终导致乡村人才从乡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状态。此外,乡土社会中的“面子观点”导致乡村出身的年轻人才入城又返乡成为一种“掉面子”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人才回流。
乡村人才素质羸弱,缺乏凝聚力强化的人才结构。受乡村人才“流出易、回流难”的长期影响,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乡村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恶化,农村儿童、妇女、老人和智力残缺人群成为主流。这些问题从整体上降低了乡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导致乡村社会主体迅速老化,形成了农村发展主要依赖于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留守人口的局面,乡村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乡村人力资源结构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治理有效运转。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普遍分布在26—60岁,其中40—60岁居多。这些成员表现出乡村治理经验较丰富,但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贫瘠、治理手段较落后的特征,他们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低,无法及时跟进政策,导致自身与乡村发展新潮流脱轨。同时,由于大量青年人才流向城市,乡村人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在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山区尤为普遍。
乡村人才领导力贫弱,缺乏凝聚力的引导力量。目前我国乡村干部普遍存在领导力贫弱现象,导致乡村人才凝聚力缺乏主体引导机制,具体表现为“力不胜任”和“无米难为炊”。部分中老年乡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足,乡村振兴全方位协调发展的思路模糊不清、发展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对乡村振兴整体目标的把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手段单一,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方式不够创新,欠缺对农产品电商、物流、深加工、旅游、康养等新业态的了解,因缺乏应对市场风险的经验与手段而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引导农业农村与新时代发展接轨,造成发展资源浪费、乡村振兴事业进程滞缓。部分青年干部动员能力不足、话语权式微的主要原因在于税费改革造成了村两委组织与农民之间的硬性关系不复存在,乡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受阻;村集体资产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长期以来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公正现象进一步导致乡村干部公信力缺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公益事业兴办难,“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因此导致乡村干部组织动员效果大幅度降低,难以形成凝聚力。
此外,在村集体经济贫瘠的状况下,村级债务不断增加,村级财务缺口逐渐放大,最终都体现在了乡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上,导致本就待遇偏低的乡村干部仍面临部分工资欠发的现象;加之乡村干部待遇缺少相应政策保障,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身份上没“说头”,既无尊敬、荣誉、职务等方面的内在酬赏,也无金钱、商品、服务等方面的外在酬赏,严重挫伤乡村人才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分析,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才凝聚力呈现出了“形成——强化——引领”全流程“乏力”现象,导致乡村人才无法形成强大凝聚力,无法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乡村人才凝聚力提升的“五力模型”与“五雁工程”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总书记的话为解决乡村人才凝聚力问题指明了方向。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乡村人才凝聚力不足、难以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现象,本文构建出提升乡村人才凝聚力的“五力模型”,即从头脑、心灵、精神、身体、社会五个维度,针对领导力、向心力、担当力、战斗力和协作力五个方向进行全面强化,开展“头雁工程”“塑雁工程”“强雁工程”等“五雁工程”,以激发乡村人才的强大凝聚力(见图1)。
实施“头雁工程”,提升乡村人才引领力。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提升乡村人才引领力,应以书记强、党建强、发展强为目标,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和定期考核机制,全力推进“头雁工程”建设。一方面,通过“两推一选”“人才回引”等措施,拓宽选人视野,发动现任村干部、复原退伍军人、优秀选调生、乡村振兴助理员、党员乡村企业主等乡村人才参与竞争,选拔有能力、有公信力的村党组织书记,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保竞争择优;同时注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设,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重组的人员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三推一定”等方式将创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乡村人才纳入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建立乡村人才库,吸纳其投身村级党组织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优化党组织队伍年龄配置;同时针对乡村人才发展需求制定分类培训机制,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定期考核机制,对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定,视评定结果决定是否调整撤换,以造就一批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人民信任的村级党组织领导队伍,切实提升乡村人才引领力。
推动“塑雁工程”,提升乡村人才向心力。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通过“两推一选”“三推一定”等方式吸引乡村人才各主体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更需要给予其他各种相关人才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针对各类乡村人才完善和落实认定、培养、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政策,在编制使用、提拔任职、子女教育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进一步保障乡村人才引进、激发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在文化氛围的构建和人文关怀上做足文章,让乡村人才在生活、事业、家庭方面无后顾之忧,吃下“定心丸”,感受到真心与关爱,这是向心力形成的基础和保障。此外还应当多措并举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乡村工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农村电商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以实际效益增强乡村人才向心力。
狠抓“强雁工程”,提升乡村人才担当力。乡村振兴,重在担当。作为乡村人才,应明悉自身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子,以振兴乡村为己任,想方设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首先应推动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整体优化,坚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明确公务员录用乡镇最低服务年限,保障工作补贴和偏远地区津贴,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实行干部绩效考核,规范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其次应加强乡村社会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工作,助推公共法律服务下沉至乡村,增强村级组织依法治理能力,为激发乡村人才担当力提供良好的环境。敢于担当是勇气,更是能力。乡村各类人才应注重锤炼“三个能力”——调研能力、落实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提升、交替发力、全程增效,让人才在实干中担当,在奋斗中作为。
开展“爱雁工程”,增加乡村人才战斗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振兴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每一位参与者,应树立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真诚关爱乡村振兴人才,开展“爱雁工程”。第一,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性,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有效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二,将日常工作考核结果与补贴报酬、荣誉表彰、晋升考核等直接挂钩,使得能者多得,营造“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让实干者得实惠”的氛围。第三,发挥先导优势、强化示范效应和帮带效应,推行“高师带徒”,通过“一对一”带教、“一对多”指导、体验式挂职锻炼等办法,大力培养在职优秀年轻干部,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提升班子战斗力。第四,切实了解各类人才的核心需求,适度采取“一人一策”“因人而异”等引才方法,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后顾之忧。第五,大力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支部+基地”“支部+电商”等模式,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乡村振兴人才提供聚合平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党支部,试行推广规模经营、乡村旅游模式等,为打造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
夯实“群雁工程”,加大乡村人才协作力。“五个指头握成拳”,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乡村人才等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克服信息滞后、资源分散、技术壁垒等障碍,避免形成各不相谋、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各方主体应采取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等方式,夯实乡村振兴人才“群雁工程”,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农村生产经营人才、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等乡村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大力促进各类人才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竞争互补,发挥人才比较优势并形成最大凝聚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人才之源。
增强乡村人才凝聚力的措施与建议
强化政府支持,“黏合”乡村人才。应加大政府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好凝聚乡村人才的“黏合剂”。首先,完善国家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和政策,实行东西部、城乡之间的人才交流与互派,营造人才双向流动的常规环境。其次,政府要为人才振兴“把脉”,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府的环境支持和民主监督力度,在乡村人才具体工作中“精选优育严管”,“三位一体”强化基层带头人队伍;“外引内育重奖”,“三措并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最后,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营造倡导回归乡村的氛围,打好“乡情牌”和“乡愁牌”,念好“招财经”和“引智经”。
大力聚才引智,倾情育才惜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增强人才凝聚力的前提是乡村“引得进”“管得好”“留得住”人才。“引得进”的关键在于人才需求的信息通达,相关引才政策制度合理,能够匹配到愿意、能够前往农村工作的相关人才。“管得好”的关键在于组织有力,高水平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优良有序工作氛围、开放合理的人才交流平台等能够使得乡村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得到妥善安置,能够充分发挥乡村人才能力。“留得住”的关键在于使乡村人才有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薪资待遇、晋升考核等符合乡村人才的预期和需求。一方面,大力聚才引智,实施“情感引才”“理性引才”,用真情实感推进“桑梓反哺、乡贤回流”回援计划,用科学方法规划人才引进的数量和原则,把人才规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方面,倾情育才惜才,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人才并进行重点观察和培养,激发优秀人才潜能;对乡村振兴人才进行分类、派用及定岗,充分了解各类人才的特点、优缺点及需求,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普遍重视乡村人才,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尽其通”。
灵活工作方式,搭建协作平台。增强乡村人才凝聚力,需打破常规工作方式,搭建人才交流、协作的平台。首先,各级党组织要以人才振兴为着力点,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企业”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其次,通过制定岗位轮换政策,搭建人才岗位交流平台,通过岗位的合理轮换,人才的合理调动,使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性、融合性加强。再次,通过教育培训、人才交流活动、团队竞赛等方式,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基层政府要为乡村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乡村人才队伍的稳定做好坚实的铺垫。最后,要搭建适合乡村人才发展的工作平台、科研平台,创造人才工作、研究和生活条件,还应搭建乡村人才发展的政治平台,发挥优秀人才特有的“政治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人才的价值。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JZD030)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