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全球供应链梗阻下的中国外贸形势解析

【摘要】此次全球供应链中断时间比预期更长,在许多国家推升了通胀水平,美欧等多国更是饱受“断链”困扰,成为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一个风险。全球供应链受阻背景下,中国外贸表现出强大韧性,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受到海运物流不畅、成本上升等供应链问题干扰。当前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紧迫性凸显,需要各方加强国际合作,畅通国际物流通道,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关键词】全球供应链 国际物流体系 世界经济 中国外贸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供应链受阻问题愈发突出,全球贸易航运和物流系统遭受空前冲击。由于供应链受阻持续时间长且短期难以修复,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变得艰难,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减缓。

全球供应链中断问题愈演愈烈

疫情下困扰全球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供应链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尤其是美英等西方国家供应链紧张状况愈演愈烈,一边是制造商和零售商疲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在许多商场、超市货品严重短缺,货架上空空荡荡;另一边则是港口拥堵、运力不足、货船滞留越来越严重,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供应链中断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和冲击。

世界多国陷入供应链瓶颈困局。美国供应链与物流体系紊乱已持续数月。由于经济重启后需求快速增长,但供应链持续趋紧,企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的窘境,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美国里士满联储的一份调查显示,近3/4的大小企业都面临供应链不畅问题,其中原材料供应、运输问题、生产延迟是最常被提到的挑战。自2021年9月开始,美国居民抢购、囤货现象严重。美国的零售巨头纷纷公开表态遭受供应链瓶颈影响,并开启涨价潮。商场和超市里的货架空荡,网络购物配送时间越来越长,民众更多感受到供应链的紧张。为应对潜在的库存短缺问题,零售商都在降低打折幅度,并希望通过鼓励顾客提前购物来加大销售时间跨度。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担忧经济正面临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范围最广的供应短缺。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出现在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全球多个重要港口堵塞严重。2021年3月,苏伊士运河发生拥塞事件,导致国际货运价格上涨,大量货物在港口积压,一度引发对全球物流供应链“断链”的思考。此后,货船堵塞、到港滞留、供货延误更是频频发生,港口和码头成为船舶的“停车场”,全球港口拥堵状况持续恶化。在供应链受阻中,港口积压是全球大港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货船在港口平均等待时间延长,船运滞留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由此产生高额滞留费、附加费,并且导致各种联运延误。此外,港口拥堵使得集装箱周转不畅,全球货运集装箱一箱难求,集装箱运费飙升。美国最繁忙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占全美集装箱货运的40%,现今是港口拥堵,装卸工、卡车司机、仓储工人短缺,导致码头上的集装箱堆积如山、港口外的货船绵延上百里等待泊位。货物长期延误和积压,大幅增加了物流成本。面对日益严重的供应短缺,拜登政府下达了解决供应链危机的“90天冲刺”命令,要求洛杉矶港口实施全天候无休运营计划,加快解决货物积压问题,洛杉矶港和长滩港也表示将向船舶公司增收新附加费,适用于滞留码头的进口集装箱,以提高港口作业效率,改善拥堵状况。但疏通效果并不理想。

供应链中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原因错综复杂,因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疫情流行、突发事件、产能不足、供应短缺、劳动力短缺、物流瓶颈、港口效率低下、地缘政治等因素,全球供应链会变得不稳定甚至中断。若从上中下游来看,供应链中断的主要表现是,供应链上游环节呈现产能不足,中间环节表现为运输能力受挫,下游环节则是库存低位等。

综合分析,导致本轮全球供应链中断的主要原因有:

其一,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破坏。疫情造成的封锁和阻隔对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造成巨大冲击。为遏制疫情采取的大隔离、大封锁,客观上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受阻事实,暴露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2021年全球又遭受德尔塔变异毒株等冲击,全球疫情持续反复,边境限制、港口关闭、航空及其他商业运输的可用性降低等因素对全球生产和供应链运转造成不利影响。在疫情延宕反复下,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出现不稳定状况,特别是全球供应链关键地区暴发疫情,造成供应链中断时间超出预期。疫情反复扰动期间,印度、越南等制造业集中的东南亚国家产能严重受限,加剧了全球供应紧张局面。

其二,不同经济体经济复苏分化导致供需错配。由于疫苗接种不均衡、政策支持力度和经济修复能力等差异,不同经济体复苏分化显著。发达经济体经济恢复态势明显领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数轮大规模的抗疫经济纾困支出法案,加之经济重新开放,国内消费需求急剧回升。但由于工人短缺、关键部件和原材料短缺等原因,美国国内生产能力和供应及物流水平未能及时恢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产能修复缓慢,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影响。美国是典型的消费社会,生产端基本分布于境外,各种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海外生产地因疫情停工停产,加剧了供应短缺。尽管各国在逐步恢复生产,但供应链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后遗症”。

其三,国际物流不畅、港口效率低下制约供应链正常运转。物流瓶颈对供应链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与供应链紧密相连的劳动力市场、集装箱、港口、海运、卡车运输、航运、公路和仓库等众多方面。在疫情延宕影响下,全球运输能力受挫,供应链中间环节运转被破坏,从而制约了全球供应链的正常传导。航运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的分析报告指出,由于港口拥堵、船舶延误,全球12.5%的运力无法使用,运价随之飙升。现在世界多个重要港口和物流的运转效率低下,大量船只压港,码头难以正常作业,这些情况极大干扰了供应链的整体运转。

其四,劳动力短缺加剧供应链中断问题。疫情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持久冲击,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情况。在美国,对疫情流行的担忧以及对工资收入的不满,有数百万劳动人口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全社会就业参与率下降,而那些辛苦的底层码头工人、仓储工人、卡车司机、零售店和餐厅服务员、护士等工作岗位首当其冲。就物流行业而言,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一些国家没有足够的卡车司机将港口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运送到目的地,美国、英国等国家均面临卡车司机不足问题。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各国生产产能恢复,对全球运力及港口工作效率造成冲击。

供应链中断成为世界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

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接的整体流程,一个环节受阻,其他环节运转效率就会下降。供应链的上游产能受挫,连接各环节的全球运输体系不畅,加之下游环节的库存准备不足,都加剧了现阶段全球供应链问题。供应链紊乱问题在不少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其所带来的影响已日渐显著。

一方面,供应链中断对经济复苏的影响持续显现。

供应链中断成为推升通胀的主要因素。2021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高通胀压力,其中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上升速度更快。而全球供应链中断导致成本和价格上升是推升各国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疫情后,许多制造业企业面临全球供应瓶颈和物流不畅导致的成本上升,这些企业多选择用涨价来缓解对利润的打击,而消费者不得不面对更高物价,最终导致通胀风险上升。在美国,供应瓶颈导致供不应求,进而推高消费价格。从食品饮料到家具汽车,各类商品正在普遍涨价。自2021年4月以来,美国通胀率持续攀升,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8%,为1982年6月以来的最高记录。另外,劳动力短缺又抬升了工资水平,导致工资—物价螺旋上涨的循环,为居高不下的通胀火上浇油。美联储表示,目前供应链瓶颈限制了经济在短期内应对需求反弹的能力,导致物价大幅上涨,总体通胀率远超2%的设定目标。

运输成本上升对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疫情对全球经贸格局和航运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疫情之下,传统航运周期被打破,国际航运业瓶颈问题格外突出。全球运输能力疲弱、集装箱周转不畅、港口超负荷、劳动力短缺等,造成主要港口严重拥堵,货物运输长期延误,港口承受着极大运营压力。货物滞留加重了航运系统的压力,航运价格、集装箱价格随之飙升。在高运价、交付压力增大和集装箱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航运公司主动削减运力,也进一步助推货物运输成本上涨。全球航运市场变得非常动荡,对相关各方带来极大的经营压力,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有不少供应商因运费成本飙涨以及无法按合约如期交付货物,被迫结束生意。

供应链中断持续拖累经济复苏。受供应链中断影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变得艰难。美国商务部公布数值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仅增长2%,比第一和第二季度的6.3%和6.7%大幅下滑。供应链瓶颈是抑制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由于供应链瓶颈持续以及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问题加剧,美国制造业活动在2021年10月份放缓。制造业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创纪录的原材料交货时间、关键材料持续短缺、商品价格上涨和产品运输困难的影响。

从全球经济看,由于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出现中断且中断时间超过预期,很多经济体的通胀形势严峻,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加剧,政策应对难度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1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至5.9%,并分析指出,下调经济增长预测,主要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在供应链中断影响下增长放缓,以及低收入发展中经济体疫情形势恶化导致经济增幅收窄。供应链持续紊乱导致经济活动放缓,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短期内恐难修复。

从供应短缺,到港口拥堵,再到劳动力短缺等,每一个问题都不易解决。而快速复苏的消费需求和滞后的供应之间的矛盾,也难以在短期解决。航运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认为,全球供应链至少要到2022年底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分析,由于各国抗击疫情措施和效果存在差异,全球缺乏协调一致的努力以确保全球物流和运输网络平稳运行,供应链中断问题还可能“变得更糟”。

有业内人士预计,美国供应链中断的困扰将至少持续一到两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表示,美国人应对全球供应链危机可能贯穿2022年做好准备。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困扰多个行业的供应链问题将与疫情一样持续下去,美国的供应链问题只有在疫情大流行结束后才会解决。

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我国“世界工厂”的作用凸显。作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国家和全球供应链的枢纽,我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在持续防疫同时加快复工复产,国内生产能力和生产秩序得以恢复,保障了进出口增长。我国的供给能力率先恢复,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面对世纪疫情肆虐及世界经济大调整,我国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为稳定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规模达到4.6万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达到14.7%,这也反映出全球对我国商品的持续需求。特别是针对2020年下半年全球防疫产品短缺的紧张状况,我国对全球抗疫产品的保供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以来,我国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韧性较足,稳中提质。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2%。从金额上看,前11个月的进出口总值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32.16万亿元水平。中国外贸表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突出体现在:

一是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以季度数据看,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季提升,分季度进出口总额分别为8.51万亿元、9.59万亿元和10.23万亿元,前三季度货物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达到了27.8%,创十年以来的同期新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有所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和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15%和12.1%,再创历史新高。我国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二是出口增长动能较足。我国机电产品继续保持亮眼表现,2021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1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出口总值的59%。同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间产品出口增长29.2%,拉动出口增长13.2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

三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0.1%,市场采购出口增长37.7%。

我国货物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既有国内的积极因素,也有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的拉动作用。从国际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给我国出口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因各国经济恢复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因疫情不时反复,生产恢复较慢,增大了对我国的进口需求;一些东南亚等国家因疫情形势严峻,生产能力受到限制,给我国扩大出口创造了空间。

从国内看,面对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国内有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保证了较好的供应能力,对出口形成有力支撑。无论是在防疫物资、生活物资,还是办公物资、IT产品等方面,我国成为全球物资的唯一大型生产基地,为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此外,我国国内减税降费、普惠金融、社保、出口信用加担保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促进了出口企业生产力。

全球供应链紊乱对中国外贸带来干扰

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凸显,国际物流体系受阻,对我国进出口的干扰与风险都在增大,对企业的对外经贸活动带来新挑战。我国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着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物流不畅、运力不足、国际运价高位徘徊、疫情封锁下港口周转时间延长、疫情检疫要求高带来货物流动减缓等困难和挑战,企业遭受多重经营成本挤压,企业利润被侵蚀。

我国为全球供应众多产品,但上游的原材料如能源产品、构建零部件、芯片等大量依赖进口。在疫情影响下部分国家停工停产,导致构建零部件、芯片等产品生产受阻,对我国及时补充生产所需的上游产品形成制约。同时,一些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搞科技封锁,也加大了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际物流不畅、集装箱紧缺以及运价居高不下,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干扰。集装箱严重紧缺一度成为制约外贸企业的一个因素。在大量贸易货船装载着满满的货物驶向世界各地后,大量集装箱货柜无法返回,而“缺柜”又反过来造成国内企业出货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国家因疫情反复,国外产能尚未完全恢复,没有充足的货物运回来。加之国外港口码头拥堵,货物处理被严重延迟。集装箱“一箱难求”,连带运费不断攀升,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影响。经过努力,“缺柜、缺船、一箱难求”局面已有所缓解,但是运力紧张、运费高企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当前环境带来的困难更加突出。中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突出面临两方面困难:一是海运运费居高不下,有轻工产品出口企业反映,出口运费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货值;二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受此影响,中小外贸企业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

积极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国家,同时也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韧性和弹性,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稳定作用不可替代。

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持续紧张,国际物流堵点频现。作为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大国,我国发挥自身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保证出口稳定增长,稳定全球供给,并根据国际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尽最大限度满足国际市场需求。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4.1%,有序出口防疫物资和疫苗,支持全球抗疫合作,展现了大国担当。无疑,这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今后随着消费市场壮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链布局日臻完善,我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可信赖力量,将为保障世界经贸脉络畅通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该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尽快恢复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指出中方倡议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高度重视和强大行动力。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循环的冲击仍在继续。因此,我们要加大应对力度,努力缓解全球供应链“堵、断”等问题,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在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问题。供应链安全畅通已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全球命题,许多国家已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列为国家战略,我国也明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控制能力,建立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我们要紧紧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趋势,多措并举,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二是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海外仓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在海外布局更多销售渠道、服务网络,扶持跨境电商、海外仓、贸易数字化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海外仓是缓解国际物流不畅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海外仓数量已超过2000个,总面积超过了1600万平方米,业务范围辐射全球,其中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海外仓数量占比近90%。今后要继续积极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同时,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在多双边场合呼吁共同畅通国际物流,主动应对外贸供应链的压力。

三是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重点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围绕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从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改善跨境贸易整体服务环境、加强口岸跨境通关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细化举措,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着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在全球市场开放环境下,各国通过相互深度合作,既可以不断提高供给能力,也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通有无,充分满足各领域的消费和需求。加强全球供应链韧性需要更多区域和国际合作。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加强“稳链”政策协调,依托多双边机制和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携手畅通国际物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智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