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入世”20年,不仅是中国重信守诺扩大开放的20年,而且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20年,是为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的2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发展动力,在对外开放中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积极扩大进口,完善进口促进配套服务体系,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关键词】中国进口 货物贸易 世界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成员。2021年恰逢中国“入世”20周年,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总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取得的成绩,强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加入WTO以来,我国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全面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显著削减非关税壁垒,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大力发展进口贸易,让世界各国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消费繁荣带来的红利,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令中国和世界实现了双赢。
“入世”之后中国进口政策的演变
“进口主要服务出口”阶段:2001—2011年。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按照“入世”承诺逐步降低关税税率。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全部履行完毕货物贸易降税承诺,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在这个阶段,我国作为“世界工厂”,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企业生产和出口需求,我国总体上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短缺能源资源品进口。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领域出口规模,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扩大进口”,凸显出中国外贸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此后,中国采取完善进口税收政策、加大对促进进口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扩大自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进口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使得进口显著地带动我国出口和经济发展。从2007年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双向促进平台。
“更加重视进口”阶段:2012—2017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重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表明当时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正在被“有进有出”的贸易政策所取代。其后,中国政府陆续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加强进口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总的来看,在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优化了进口产品结构,继续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品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同时适度增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进口。
“积极主动扩大进口”阶段:2018年至今。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扩大进口,在此阶段更是把积极扩大进口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中国自2018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进博会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展会,而且已经成为中国进口第一促进平台。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主动扩大进口是中国扩大开放的四项重大举措之一。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扩大进口,适时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激发进口潜力,优化进口结构。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扩大进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建设的重点平台。
“入世”之后中国进口发展的态势情况
中国进口规模整体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在2001—2020年期间,中国货物进口规模从2001年的2435.53亿美元跃升至2020年的20566.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1.88%,远远高于同期全球货物进口5.53%的年均增速。中国进口规模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高速增长阶段。在2001—2008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4.55%。二是缓慢增长阶段。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中国进口规模有所下降,但是在2010—2014年间,中国进口规模恢复增长趋势,年均增长8.84%。三是波动上升阶段。在2015—2020年间,年均增长4.13%,进口规模在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21357.48亿美元。
中国在全球进口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如图1所示,在2001—2020年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贸易的份额总体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01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贸易的份额仅为3.8%,2020年,该份额跃升至11.54%,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进口贸易中的排名也有所攀升。具体来看,2001年,中国进口位居全球进口贸易第6位;2003年,中国超越日本和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进口贸易国;2004年,成为全球第三大进口贸易国;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贸易国;截至2020年,中国已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贸易国的地位。
进口贸易主体更加分散。“入世”20年间,中国进口贸易主体结构呈现三个变化:一是国有企业占比整体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从2001—2012年间的中国第二大进口主体降为2013—2020年间的中国第三大进口主体。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始终是中国第一大进口主体。在2001—2020年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一直高于40%。其中,在2001—2006年间,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占比表现为逐年上升态势,从51.66%增加至59.70%,并于2006年达到峰值。三是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占比整体表现为上升的态势。在2001—2020年间,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占比从5.84%大幅增加至35.61%,并且在2013年,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主体。
进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一是中国进口来源地数量有所增加。2001年,中国同181个国家(或地区)发生进口贸易。据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信息,2020年,中国进口来源地增加至217个。二是前十大进口来源地进口总量占中国总进口比重逐渐下降。2020年,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为58.32%,较2001年下降10.51个百分点。此外,“入世”20年间,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马来西亚长期位居中国进口来源地前列,且中国从巴西、越南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有所上升,这表明中国积极拓展其他进口市场。三是中国从东盟进口比重显著提升。“入世”20年间,中国从东盟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9.53%增加至2020年的14.64%,上升了5.11个百分点,同期从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4大贸易伙伴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08、4.15、9.06、1.1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倡导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逐渐增加从东盟、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一般贸易进口的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入世”20年间,中国进口贸易方式结构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见图2):一是一般贸易进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2001—2020年间,一般贸易进口占比从2001年的46.58%增加至2020年的60.43%,约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在2001—2007年间,该份额大体不变,保持在45%左右;在2008—2020年间,该占比始终高于50%,总体呈上升态势,从50.51%增加至60.43%。二是加工贸易占比大幅下降。在2001—2020年间,加工贸易进口占比从38.58%降至19.62%,大约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其中,在2001—2007年间,加工贸易进口占比大体不变,保持在40%左右;在2008—2020年间,加工贸易进口占比整体表现为逐年减少的态势,从33.41%降至19.62%,下降了13.79个百分点,与一般贸易进口占比的差距逐渐扩大。三是其他贸易方式占比有所增加。在2001—2020年间,其他贸易方式占比从14.84%增加至19.94%。此外,2020年,其他贸易方式首次超越加工贸易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贸易方式,其他贸易方式占比高于加工贸易占比0.32个百分点。
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入世”20年间,中国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至2020年的7.5%,下降了7.8个百分点,降幅高达51%。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中国分阶段降低关税,在2001—2005年间,中国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9.9%,基本实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水平;在2007—2017年间,中国关税总水平稳定在9.8%的水平。其中,2010年1月1日,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降至9.8%,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在2018—2020年间,中国关税总水平始终为7.5%。其中,2018年11月1日起,中国降低1585个税目的进口关税,至此,关税总水平由9.8%降至7.5%。
“入世”之后中国进口对国内经济的贡献
扩大进口推动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入世”20年间,中国进口依存度始终保持在14%以上,并于2005年达到29%的历史峰值。这意味着进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当今,我国经济增长已步入结构性减速过程,进口作为供给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的潜在条件。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具有技术外溢效应,国内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能源、矿产品、大豆等初级品进口能够弥补国内供给不足,保障我国资源供应,进而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例如,为了满足国内钢铁产业的正常生产,大量进口铁矿石、铜矿砂、镍矿砂等矿产资源,有效保障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
扩大进口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进口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体现,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程度,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来看:一是进口竞争会倒逼企业创新。随着进口竞争的加剧,国内生产率较高的生产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逐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生产的产品质量,最终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而进口行业内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二是进口竞争有利于企业改善资源配置。随着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企业将调整产品范围,集中力量生产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产品,减少不具有比较优势“边缘”产品的生产,最终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三是随着逐渐扩大进口,中国建立了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机构和平台,如进博会、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也大大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扩大进口增加了中国国内就业规模。中间品进口增加能够降低国内企业的成本,不但促进企业扩张国内销售市场,而且有利于增加国内企业的出口规模,从而带动国内就业的增加。2018年中国有进口记录的企业数量为21.1万家,2019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为49.9万家,2020年为53.1万家,外贸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电子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大型外贸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而且为流动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扩大进口促进了中国出口增长。首先,进口保障出口。当国内生产的机器设备或关键零部件难以满足高科技成套设备的生产标准时,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大量进口核心零部件,并经过加工组装后出口到国际市场。其次,进口激发出口潜力。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能够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用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高质量需求,从而增加了国内企业的出口规模。
扩大进口提高了中国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一方面,消费品进口增加了中国国内供给的产品种类,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据测算,中国每年可以从进口商品种类增长中获得338亿—417亿元的福利增加;另一方面,消费品进口能够培育国内消费者对新商品的需求,有利于国内新产业的兴起和成长。进口新产品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的新需求,于是,国内企业将生产相似商品或更新颖的商品,引致国内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入世”之后中国进口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中国进口助推世界经济增长。中国进口为全球提供了庞大市场,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入世”20年间,中国逐渐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显著促进了中国进口来源地的经济增长。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印度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已经吸收了最不发达国家25%的出口。中国最大程度地向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不仅给予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而且积极推进进口贸易便利化进程,为参展进博会的最不发达国家企业给予免费展馆和投资支持等多种优惠措施,显著提振了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中国进口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积极扩大进口作为中国主动开放市场一大举措,能够对冲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负向影响,同时,也是维护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一大体现。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十足,作为“世界市场”带来的巨大消费和需求潜力能够进一步扩大进口空间,预计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将继续以进口形式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巨大市场空间,对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贡献。
中国进口稳定世界市场。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量的贡献较大。“入世”20年间,中国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全球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增速,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也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扩大进口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出口市场,也为世界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关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货物进口为世界新增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6000万人就业。据世界银行及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测算,2019年中国服务进口给贸易伙伴提供超过18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进口发展趋势的展望
进口是连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键枢纽和重要纽带,积极扩大进口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途径。今后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确保进口安全。一是积极磋商。中国应与发达国家建立磋商平台和机制,经过积极磋商争取发达国家放松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与此同时,中国应加强同日本、德国、韩国等高技术水平国家的合作交流。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对于无法从发达经济体进口的高技术产品,中国要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注重培育高科技人才,走出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从根本上摆脱“卡脖子”问题。三是加强战略性物资进口储备。中国应该积极扩大进口规模,加大关键零部件、不可替代原材料以及其他重要生产性物资、民生必需品等战略性物资的进口并进行必要的储备,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
提高对进口贸易的重视程度,完善进口促进配套服务体系。一是应深刻认识进口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重大战略意义,高度重视进口对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优化国内资源有效配置、改善国民福利和助推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得进口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和建设各类进口服务平台。建设专门的积极扩大进口工作领导小组,进口贸易的发生需要企业和政府机构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广泛参与。结合贸促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各地可成立“进口促进协会”等综合服务平台,定期对国内进口市场、进口来源地开展实地调研,为国内进口企业提供信息指南。三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进口新模式。跨境电商进口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和交易链条短等优势成为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的新亮点,未来应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创新改革优势,助推跨境电商成为中国进口贸易的重要引擎。四是建立进口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进口产品风险研判体系,根据进口来源地的经济政治形势变化及其出口相关的政策变化,科学研判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为中国进口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
积极应对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波动问题,维护进口稳定。在世界各国大宗商品进口中,虽然中国是大宗商品进口大国,但是大宗商品进口定价权的缺失,导致我国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频繁波动、较大波动将会破坏我国进口稳定性,直接影响中国中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一方面应完善大宗商品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应急管理平台,建立大宗商品监测预警系统。另一方面,完善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功能,成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加大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开放力度,采取优化健全体制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以应对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冲击。此外,加快构建大宗商品进口丝绸之路,为扩大进口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环境。
调整进口产品结构,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调整进口产品结构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一项任务,能够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力度。既要战略性降低国外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关税税率,又要不断提升我国国内企业对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二是增加国内短缺能源资源品进口,以缓解国内供给短缺约束,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需求。三是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不仅能够改善国内供给产品质量,极大地满足国内民众日益上升的高端消费需求,促进境外消费回流,而且,国内企业在对优质消费品逐渐形成进口替代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进而形成新出口,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品质。为了增加消费品进口,应进一步下调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继续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商进口等新型贸易业态的健康发展,还要持续办好进博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展会。
东风浩荡,春潮澎湃。中国“入世”2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多边主义始终是人心所向。以20周年为新起点,世界将见证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以更宽广胸襟与世界携手共赢。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家进口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主动扩大进口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ZDA06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5日。
②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经济研究》,2013年第48期。
③李魁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8年。
④徐秀军:《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人民日报》,2014年2月23日。
⑤万相昱、张涛:《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旗文稿》,2017年第13期。
⑥罗珊珊:《扩大优质进口推动消费升级》,《人民日报》,2021年8月11日。
责编/贾娜 美编/李智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