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高度,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视野,以人民为中心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内涵。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包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群众在社会转型中分化重组并伴需求升级,党群关系上面临组织转型和空间拓展问题等。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着力推进党组织对社会的再嵌入,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并强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群众路线 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群众路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群众路线的贯彻面临一些新情势、新挑战,需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作出与时俱进的应对。
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情势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立足于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的新概括。从内在规定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包含了现代化各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同时又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其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并明确要求“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一论述阐明了群众路线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吸纳政治参与,凝聚改革共识,是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关键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审视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问题,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历史高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视野。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超越西方的、反映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势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到政治领域,党的群众路线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党-社会关系的独特理解。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创造了一种逆向政治参与模式,它强调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群众,虽然在决策者走出去和把民众请进来上有别于西方决策过程模式,但在听取民意、吸取民智上又有相通之处。[1]西方政治理论一般从对立、竞争、制衡等角度把握国家-政党-社会关系,而群众路线则强调政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政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探索。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于合作、协商的国家-政党-社会关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途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既彰显了“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新情境,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新情境下的新抱负,打破了长期以来将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等同于政治文明的思维定式,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全球视野。
以人民为中心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内涵。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强调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才能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此后,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进一步把群众路线归结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两个方面。从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表述看,群众路线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必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在群众观点和领导方法之间,群众观点处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只有真正确立了群众观点,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才会有践行群众路线的坚实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群众路线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创新发展了我们党对“群众”“人民群众”和“人民”的理论认知,既体现了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同时又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创性命题,在底层逻辑上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
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系列重要论述彰显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为群众路线的践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的变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体现在谁来贯彻、对谁贯彻、如何贯彻等方面。
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在通常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中,主体往往隐而不见,但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发展史考察,群众路线的主体是清晰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又可进一步具化为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论述将群众路线定位在党的领导方法上,实际上就是把群众路线与党、党的领导和党领导下的事业联系了起来。过去,在革命战争条件下,严酷的革命环境构成了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强大压力,随着长期执政地位的确立,这种外在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在外在生存压力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权力观异化、群众观淡化的倾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驰而不息狠抓作风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新气象,但是,作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等特征,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和“为官不为”现象仍然突出,而这些问题从本质上看,反映的其实是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态度和观点问题。
群众在社会转型中分化重组并伴需求升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社会同质化程度较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阶层呈现出复杂的分化和重组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等。特别是近十年来,工人的数量和比例持续增加,其中“白领”工人(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快速增长,“蓝领”工人(工业工人)的比例则有所下降;中等收入群体快速成长,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快速上升,中小私营企业主增长则相对较慢;而最出乎意料的是自由职业者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型网络工作岗位。[2]社会阶层分化增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异质性,不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社会地位差异越来越明显,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差异扩大化、利益冲突复杂化的态势,而且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群众工作进行社会整合的难度迅速增加。而在群众内部分化的同时,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是群众需求的核心内容;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需求的品质和范围都有了新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变化作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需求侧因素,对群众路线的贯彻方式等无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群关系上面临组织转型和空间拓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依靠散布在各个领域的“单位”将全社会组织起来,实现了社会的高度整合。由于群众被组织在单位中,并且其生产和生活资源相当程度上依靠单位的分配和保障,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为牢靠,并且党组织藉由单位制度维持对群众的强大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单位制度的转型,原来依托单位建立的密切的党群关系在转型后的经济社会组织中日益疏离,而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经济社会组织则可能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党组织,导致党群关系在新的组织情境中有所弱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在随时可以“退出”的组织关系中重塑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成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开启了群众路线向网络领域拓展的新篇章。与贯彻群众路线的传统方式相比,群众路线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拓展群众工作的开展空间,增强我们党运用网络走好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同样是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通过党组织对社会的再嵌入、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群众路线的制度保障等新思路新举措,多管齐下、协同治理,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守正创新。
要强调组织嵌入。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党组织在部分“两新组织”的形式脱嵌,以及部分单位市场化转型后出现的实质脱嵌,要从形式上的组织全覆盖和实质上的活动全覆盖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党组织对相关经济社会组织的再嵌入,在此基础上实现党对整个社会的再组织化,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在组织全覆盖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实现党组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嵌入;在活动全覆盖方面,要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使党组织真正聚焦群众需求开展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组织嵌入的同时,还必须着眼于群众工作的实际需要,大力培育和带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避免单位制社会转型之后整个社会陷入原子化状态。
要突出政治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新时代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此前强调“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做法。从内涵上看,服务型党组织更加强调党组织对民生需求等方面的回应,而突出政治功能则意味着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对群众的政治引领作用,强调党组织作为先锋队必须带领群众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群众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当然,由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强调党组织的服务导向并不存在实质性矛盾,相反,党组织要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必须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的功能,并且要立足这一基本定位,在扎实服务群众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引领群众的政治功能。
要强化制度保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主要局限在党的作风建设范围内,被作为一种领导作风或者工作作风来看待,这使得群众路线的贯彻情况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领导的看法和注意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从顶层设计上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要,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要求和实现方式上升为具有约束力的党内法规制度规范和国家法律制度安排,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主体地位,从制度上规范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防范党脱离群众的危险。
【本文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成都市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本文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SZK10610003)资助】
注释
[1]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群众路线》,《学习月刊》,2009年第23期,第16—17页。
[2] 李培林、崔岩:《我国2008—2019年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51—60页。
责编:罗 婷/美编:石 玉
Epochal Significance and Path Choice of the Mass Line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Zhang Hongso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arty’s mass line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heights by the new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new vision by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new meaning by the people-centerednes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its implementation is also faced with some new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anger of the Party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people after its long governance, the division and reorganizing of people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ccompanied by escalation of demand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expansion of the Party-peopl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re-embedding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society to highlight their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Key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ss lin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