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有利于青年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传统教育理念、社会不良思潮和定势思维影响了青年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此,要结合青年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把握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核心要点,在转变教育理念、改善社会风气、转变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探寻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创新思维 青年 时代新人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就要落后于人。青年作为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开拓性的群体,代表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青年要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实践,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复兴。
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意义和要点
当今时代,创新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动力和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具有关键意义。
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发扬“永久奋斗”精神对青年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发扬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练就过硬本领,尤其是创新的本领。知识给予青年奋斗的力量,过硬的本领是青年在时代发展浪潮中立足的资本,创新能力是青年的核心能力。创新是青年的责任与使命,青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青年要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走在创新的前列,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
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和培育途径。一方面,创新是“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则是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时代新人”应当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当作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助于解决青年自身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果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道德是“时代新人”的基本内容,那么有力量就是“时代新人”的发展基石,这个“力量”就是在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中凝聚起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实践动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青年的发展既迎来了各种机遇,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有利于青年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应自觉增强创新思维意识,丰富创新思维方式,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如此,青年才能结合历史的发展逻辑,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系统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为什么中国梦即将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进而将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民族和国家事业中,不断践行初心与使命。
加强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应注重三个方面,即意识、态度、责任。首先,培养良好的意识是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前提。“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青年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晦涩深奥,因此只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增强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其次,树立良好的态度是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关键。历史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生活从不眷顾固守者和坐享其成者,机遇和成功往往留给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们,青年要以时时创新、事事创新的科学态度推动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后,明确自身责任是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保障。今天的中国迫切需要创新,以实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青年要勇于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并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阻碍了青年的创新创造。传统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和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传统教育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为导向,但忽视了青年的个人发展需要,在一些方面充斥着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不利于青年的创新思维提升。单一的模式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等,扼杀了青年的创造力,青年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习惯于从书本上和经验中寻找答案,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固步自封的观念促使青年原地踏步,不能长远地规划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难以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尤其是苛责失败的思想导致青年不敢超越现有事物,不敢大胆尝试与探索,在做事、做学问的过程中畏手畏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往往惧怕创新。
各种不良思潮动摇了青年的思想基础。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持,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持续滋养。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要使青年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营造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媒体影响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和多元性,以及信息管理和舆论监督体制的不成熟,导致网络平台上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盛行,部分青年对不良社会思潮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仰危机和认同感缺失,陷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困惑和迷茫。不良思潮的传播动摇了青年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降低了青年自主选择、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
定势思维束缚了青年的全面发展。目前,青年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些定势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制约了青年的创新发展。一是经验主义。严重的经验主义忽视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忽视了客观条件的变化,将经验的适用范围普遍化、适用条件绝对化、适用效果放大化,这会导致青年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出现绝对化、抽象化、空洞化的情况。二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忽视了实践和感性认识的作用。“搬,要有分析,不要硬搬,硬搬就是不独立思考”,把书里的个别语句当作教条,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沦为“本本”的奴隶,这是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三是迷信权威。尊重权威,从权威那里获取经验与知识,是青年提高各方面能力,进行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础。但是,唯权威言听计从,对权威形成迷信,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无疑会损害创新思维能力。四是盲目从众。从众现象在社会中很普遍,但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在认识事物、采取行动、获取结果时总是跟随他人的指引,是不可取的。消极的、盲目的从众心理就像给个人思维带上了枷锁。此外,强调“服从”的思想也会扼杀青年创新的勇气和锐气。
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具体路径
在转变教育理念层面下好功夫。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注重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习客体的兴趣、需要、动机的培养。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大力转变教育理念中不利于创新思维培育的价值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青年。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许多教育行为打着“创新”的招牌,在实践中却充斥着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喊得足、行动做得慢,并没有真正提高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在改善社会风气层面下准功夫。首先,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典型榜样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得好、立得住、管得长”。其次,要通过形成良好的制度生态来约束社会风气。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更是我们抵御不良思潮、整治社会风气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法律法规,为整个社会有序开展舆论交流,增强主旋律声音的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通过榜样模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风气。要积极发现和宣传创新典型,大力营造榜样品牌,不断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如“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赖远明、麦田里的“守望者”茹振钢、“打造智能技术民族品牌”的刘伟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典型人物,是青年应该学习的榜样。
在转变个人的思维方式层面下足功夫。首先,要树立批判精神。一些定势思维削弱了青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取信息、创新创造的能力。青年本身就是批判的、求真的、创新的,只有让批判精神在青年的学习工作中充分释放,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同时,青年必须树立自我批判的精神,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实践。其次,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重在进行持久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能使创新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加强,能够培养青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青年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所学解决新问题,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新方法,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为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讲师)
【注:本文系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深化科技改革背景下高校科技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2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张志祥:《当代青年创新意识的培育及教育思维的超越》,《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高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三个原则》,《江淮论坛》,2018年第1期。
责编/马宁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