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达成“双碳”战略目标,需要借助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的双重驱动机制。
一、“双碳”战略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我国承诺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方面,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大大提升了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可能性。它不但会加速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正在激励其他主要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有望成为确保《巴黎协定》在全球实质性落地的最重要推动力,进而避免出现亿万气候难民的危机。因此,它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可以支持我国经济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的研究显示,未来30年内我国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低碳工业等领域将产生487万亿元的低碳投资需求。与传统的发展路径相比,双碳意味着更强的投资拉动,有望提升我国的长期增长潜力。而且,绿色低碳转型将为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全球市场机会。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制造、出口和消费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的产量均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60%以上。我国清洁能源技术的市场渗透率也在加速提高,由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国内规模效益的巨大潜力,我国在包括清洁能源设备、氢能技术、电动车、智能制造、低碳工艺、低碳材料等领域都有望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最主要的全球供应商。
此外,明确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将有助于持续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碳排放与空气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有高度相关性和同源性。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措施,可以降低与碳排放同源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尤其是空气污染;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二、“双碳”战略目标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这一论断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说明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可替代。
达成“双碳”战略目标,需要在以下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创新:
(1)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油气煤炭方面的颠覆性技术,如深度脱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我国一直在积极研发推广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现有减排技术依然供给不足,尚难以支撑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节能减排技术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制约双碳目标实现的难点之一,亟待进一步加强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研究表明,只有高能源效率、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绿色甲醇、终端煤炭替代相结合的转型路径才可以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必须实现深度碳减排,也就意味着当前我国亟待加强碳减排技术体系的研究部署,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
(2)零碳技术。主要包括:一是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二是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零碳炼钢、零碳水泥、零碳建筑、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要确保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电力系统必须在满足可靠性的基础上深度脱碳,工业绿色转型通过提升工业产品和流程的能效水平、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挖掘系统节能潜力并推动工业零碳试点。建筑行业要加快制定并实施强制性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标准,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和用能设施、控制建筑总量和延长建筑寿命。交通方面要推动绿色低碳城市规划、降低机动车出行需求、制定重型车低碳标准以及发展氢能重型交通等。这些技术虽已得到部分运用,但离减碳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部署;三是信息技术、新装备制造技术、新材料制造技术等,该类技术主要是通过与其他技术融合发展实现减排目标。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碳中和技术的交叉融合,能够通过对生产过程管理、监控、信息传递以及优化资源和节约成本等方式,提高碳减排效果。
(3)负碳技术。该类技术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将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并将其重新带回地质储层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技术包括生物质能碳捕获和封存、造林和再造林、土壤碳固存和生物炭、增强风化和海洋碱化、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海洋施肥技术等。欧美发达国家的部分负碳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但是我国总体重视程度和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亟待超前布局,重点谋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要着力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科技创新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欧力,应在尊重碳达峰规律基础上高度重视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应加快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项目部署;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功能定位和使命担当;建议加快构建碳中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应加强碳中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引中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三、“双碳”战略目标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金融在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调整,不管是发展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消耗效率,还是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化以及发展一些碳减排或碳补助的技术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投资不光涉及到绿色产业,还将涉及所有的行业,这种情况下,绿色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非常大。不同学术机构根据场景和参数的不同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投资需求规模达到了200亿-5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金融支持对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达成“双碳”战略目标,需要在以下金融领域不断支持:
(1)绿色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 “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具体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并在推出的精准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中,对绿色金融支持的绿色行业进行了非常明确的界定,这也是绿色金融未来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下一步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2)转型金融。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大量高碳企业需要向低碳或零碳业务转型。如果因为转型中的企业目前属于高碳行业而无法获得融资,那转型就很难实现,而大范围的转型失败将会导致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以煤炭行业为例,煤炭行业实际是一个高能耗行业,按照传统绿色金融的概念,我们不应该再来支持这样的高能耗行业,但从低碳、发展的角度,这个行业恰恰是我们要支持的重点。所以转型金融对银行有非常大的意义,需要把握转型过程中以及支持“双碳”的过程中,传统高能耗行业的减排重点以及它的资金需求,并进行及时的满足。建议从以下方面推动构建转型金融的框架:明确转型技术路径,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建立转型认证和信息披露的体系;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如转型并购基金、转型贷款、转型债券、转型担保、债转股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转型企业和路径的融资需求;设置适当的激励机制,包括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的用于开发清洁能源的土地资源、可再生能源消纳额度、补贴、税收减免、担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设立国家级转型基金,为需要进行绿色和低碳转型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提供融资支持。
(3)碳排放权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配额规模超过40亿吨/年,标志着我国碳市场正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为了达成双碳战略目标,我国的碳市场建设还应:加快拓展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和全国碳市场的温室气体覆盖范围,将甲烷等纳入管控范围;强化有偿配额及抵消机制设计,适时推动有偿且差异化配额分配;将增强和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摆到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碳金融及衍生产品创新;适时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拓宽控排企业节能降碳资金来源;鼓励个人通过自愿减排/碳普惠等方式参与碳市场,将绿色出行、植树造林、节电节能、清洁能源使用等低碳行动转化为收益;推动构建新的碳市场监管机制,发挥政府部门、交易所、第三方机构和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以及社会监督作用。
四、“双碳”战略目标引领科技金融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以高质量跃升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构建以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为科技与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如下:
1.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区域化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布局之一,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发电利用与非电利用并举。并以国家电网等多家央企国企开始布局全国好区域市场,积极对接当地政府,依靠国家战略政策,中国电建昆明院、贵阳院在西南地区统筹推动水风光综合开发,中国电建中南院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通过合作技术和金融创新,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着力构建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因地制宜、多元化融合科技与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以重大基地支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大基地“集团军”“主力军”作用,有力有效支撑可再生能源跃升发展。有关媒体披露,以中国电建、国家电网等能源央企为代表的先行者,积极落实“双碳”国家战略,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依托西南水电基地调节能力和外送通道,积极推进川滇黔桂、藏东南二大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电建中南院等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不断打造新能源发展新高地,与财团多渠道多方面开展金融试点工作,推动中国科技与金融高质量发展。
3.以示范工程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我们把创新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根据有关媒体发布,当前中国电建华东院为代表的央企聚焦多元融合,布局前沿方向,重点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户外实证实践、新型高效光伏电池、地热能发电、中深层地热供暖等示范,增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力、竞争力。中国电建区域总部通过打造百万千瓦等新能源基地,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共享,采用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模式,积极落地地方项目,为科技创新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4.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模式变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新技术等深度融合,就需要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新领域、新场景。中国电建新能源集团在2021年底成立,标志着该集团把近百家风电、光伏等品牌企业重组出拳,大力推进新能源业务,将引领中国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国电建市场订单突破万亿,这是中国电建积极践行“双碳”国家战略后在中国市场取得重大胜利成果。充分显示出拥有投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世界500强央企的积极作为,并积极推动海外风电、光伏和光电分散式开发,推动老旧风电场升级改造行动,全面提升风电等开发利用效率;中国电建将继续担任世界“双碳”和中国新能源业务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中国电建西北院等央企实施屋顶光伏开发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促进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中国电建所属七家设计院积极开展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布局全国“十四五”到“十六五”期间“万亿级”抽水蓄能,编制实施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调节能力;通过新能源科技创新适应新环境新农村新发展,金融产品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为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促进双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和与有关部委将立足本职,强化政策供给,推进机制创新,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做好与碳交易的衔接,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评价、认证与标识体系,积极引导绿色能源消费。强化政策协同,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详查,加大土地、环境、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为可再生能源引领科技金融高质量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影响重大、任重道远,只有以科技创新和金融扶持为双引擎,才能够达成双碳的战略目标,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黄卫根,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马世昌,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