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天晓前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初秋,上海市市长陈毅正带着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重建这座东方之城。时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干部的沈之瑜被赋予了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寻找中共一大的会址。为何要“寻”?一则是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恶劣,我党关于一大的材料保存下来寥寥,二则是当时的共产党在大小林立的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实力弱小,成立初期仅有50多名党员,理论尚不成熟。而到新中国成立时,参加一大的十三位代表中,有十一位或牺牲或脱党或被开除,仅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在党,因而史料收集和考证上需更费一番功夫。自那时起,回溯建党故事,“弄清我们从哪里来”的工作便展开了。
《天晓——1921》 徐剑 万卷出版社
军旅作家徐剑就是这样一位党史寻迹者,从韶山到北京,他一路探寻中共的建党故事,探寻中共一大十三代表的生命痕迹,搜集各类口述与回忆,像侦探一样分析着蛛丝马迹,将当年的故事编织得越来越细,通过《天晓——1921》呈现出来,为读者铺开中共“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的立体画卷。与其他党史书目不同的是,徐剑并非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者,而是寻迹者、仰望者,将自己的追寻过程和心情呈现出来,与读者一同感受历史的苍风,穿越回在黑暗中等待天晓的1921年。他为那段历史寻找到一位更合适的讲述人,见证者——“一大”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透过她的回忆,“东方天幕上北斗星渐次清晰起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击穿中国国门,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1919年,苏联十月革命爆发,当冬宫大门被俄国工人阶级撞开的瞬间,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知识分子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开始认真了解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南陈北李”,从创建《新青年》,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到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党组织,共产主义革命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集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上海成为孕育共产主义的摇篮。然而,无论是租界巡捕还是日本间谍都企图将共产主义扼杀在襁褓之中,不间断追踪和破坏“赤色活动”。在这样严酷的政治环境中,1921年4月,荷兰人马林经列宁推荐,代表共产国际被派往中国,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提供指导与帮助。这位资深革命家,有时候化装成商人,有时候打扮成教授,与盯梢的巡捕周旋,与当时在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尼克尔斯基一起秘密会晤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李达和李汉俊,经过几次交谈,他们都认为应该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李达、李汉俊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是,湖南来了毛泽东、何叔衡,武汉来了董必武、陈潭秋,山东来了王尽美、邓恩铭,北京来了张国焘、刘仁静,加上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广州的陈公博,旅日代表周佛海,以及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十三位二十出头的青年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时,天将欲晓。
“李公馆”到“南湖船”
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如今的一大会址,当时人称“李公馆”,青砖黑瓦,门杠是米黄色的条石所镶,黑漆双扇门,两个黄铜门环,门上方是一个拱形的外圆阙,里边饰有砖花浮雕,这是上海石库门居民的标配。租下这里的,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选择“李公馆”作为一大会址,一是当时李书城正不在沪,二是公馆宽敞,周围租户并不显眼,且地理位置适合疏散,正是召开秘密集会的优选场所。于是,1921年7月23日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如期开幕,代表们滔滔不绝探讨国际形势和建党方案,李达妻子王会悟则辅助做着保障性工作。
变化出现在1921年7月30日,代表们正畅谈着,一位穿灰布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称要找“社联的王主席”,看到屋内聚集的人后,赶紧说寻错了,便匆匆离开。男子走后,富有斗争经验的马林立刻判断出陌生人的身份一定是密探,宣布紧急疏散。果然,十分钟后,巡捕包围了李公馆并仔细搜寻,而那时,就在一个开着的抽屉里,放着代表们来不及收拾的中共组织大纲草案,如果被搜出,后果不堪设想。幸好巡捕并未注意,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归,中共一大被迫中断,只能改换场所。会怎么继续开?成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上海是行不通了,讨论中,王会悟向代表们提议,她的老家嘉兴或许是个好去处。
就这样,代表们分头前往嘉兴,王会悟熟门熟路地租了一艘船,还额外准备了麻将牌。在这里,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开始了。王会悟在船头放哨,每当有船驶过,麻将声便响起,船驶离后,会议继续……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最后,全体代表在船舱中轻声却坚定地呼喊:“共产党万岁!”那时的他们并未料想,一条小船上诞生的共产党,如今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
千秋伟业志,百年正青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天晓——1921》中一个个真的故事,真的人物,一份份真的感情,真的追寻,让党的生命在文学中再诞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