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沿海国家十分注重发展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产业与经济。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约60%来自各经济体的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当前,海洋经济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态、海洋军事等多领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迫切要求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此,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要“打造好向海经济”。从理论上看,向海经济包含又高于海洋经济,不仅突出以海洋为载体,而且强调以海洋为导向,是海洋经济的主要形式,在战略层面上引领经济活动“向海上转移”,具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性和要素驱动性。发展好向海经济,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扩大对外开放、维护海洋权益、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抓手。

发展向海经济需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据《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7.1% 。但长期以来,在粗放式、掠夺式的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下,我国向海经济出现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滞后、海洋产业发展方式粗放、陆海基础设施衔接不完善、协调沟通机制缺乏统筹、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体系薄弱、海洋资源供给与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等问题。进入新时代,向海经济呈现出典型的新特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与治理并重理念盛行,在推动向海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注重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实现陆海经济整体联动升级,尤其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向海经济发展全过程,从而推动向海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需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矿业等作为向海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属于海洋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端产业,需要高新技术引领。但目前这些产业存在规模体量偏小、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发展桎梏。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要推动这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与其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消耗大量能源。由此,必须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另外,推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改造与升级,也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大力引进与传统海洋产业密切相关的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设备和技术等。只有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和技术创新升级,才能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海洋产业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等,最终实现传统海洋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同理,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等要实现提质升级,必须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服务体系。

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向海经济意味着向海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向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海洋,海洋是向海经济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来源,但这一“聚宝盆”可持续存在与发展需要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一直以来,很多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将海洋视为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地,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但由于开发没有节制,超过了海洋可持续发展承载力,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导致海洋石油、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废弃物等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枯竭问题频频出现,海洋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极大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这些深刻教训,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向海经济发展全过程,在海洋生态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发展海洋经济,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尤为重要。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需要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的向海经济长效发展机制。首先,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沿海地区海洋研究高校、海洋产业发展龙头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加快绿色低碳关键工艺创新,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等重大行业颠覆性技术攻关开发,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牧场、海洋船舶业等行业领先的关键技术。其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科学制定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规划。一是统筹制定遵循海洋科技发展规律、适应中国国情的总体海洋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推动陆海之间、三大海洋经济圈、沿海各省之间的协作发展;二是适时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为相关政策落地保驾护航。最后,注重向海科技人才培育与引进,特别是注重培育现代海洋服务业专业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外向型海洋产业国际化人才等。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如在高等院所增设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专业,系统化培育专业人才,创新海洋科技人才继续培育方案;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管理与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培育、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增强涉海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力发展海洋低碳产业

全球已形成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循环化趋势,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要推行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废气低排放、经济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海洋绿色低碳产业链,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一是依托技术更新、产品创新、产业链延伸来优化升级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如推进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转型,打造集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二是培育与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链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端产业延伸。三是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如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行业中介等的建设与完善全过程,创新优化海洋公共服务,整合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促使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化、智能化、数字化。四是通过在临港区域构筑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发展产业园区,重点集聚电子信息、石化、冶金及有色金属等产业,实现向海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五是完善海洋经济考核体系,将“海洋绿色GDP”作为刚性约束,纳入沿海地区实绩考核中,并鼓励以海洋经济圈为范围,因地制宜设置海洋产业负面清单,鼓励发展效益高、污染低的现代海洋产业。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做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海洋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五方面:一是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将绿色、低碳、循环、开放、共享等现代海洋理念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中,强化公众宣传教育,营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提升全民海洋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公众对发展低碳绿色的海洋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科学配置海洋资源,利用绿色金融信贷、风险投资基金、海洋保险等多方组成的金融支持体系对海洋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精细化管理,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海洋资源配置效率。三是重视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设置总量和分项红线,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核算、评估海洋资源与环境,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活动等。四是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实施休渔制度,扩大海域自然岸线保有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国家海洋环境,构建海洋生态补偿及赔偿机制;另一方面,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海洋塑料、油气等污染物的治理,推动海岸线与海岛环境整治和渔业资源修复,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五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养海洋环境监测专业人员,引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专业人才。

深化海洋领域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实现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主权国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还需要世界各经济体的共同参与、集体行动。也就是说,在发展向海经济过程中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国通力合作,共同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积极搭建各国合作发展平台,利用博览会、峰会、论坛等契机加强沟通交流,增强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共识,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建设、竞争与合作。其次,凝聚全球发展海洋产业的同行、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所等主体的共同智慧,搭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开放共享合作平台,围绕海洋产业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推进向海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后,以“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协定实施为抓手,不仅要推进海洋公共服务、海洋科教文化、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还要努力吸引国外商业性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全面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海洋低碳产业、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海洋领域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才能以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的海洋强国梦。

【执笔: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王业斌,广西财经学院陆海经济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 王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链水平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1BJY059)”、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桂教师范[2019]52 号)阶段性成果】

责编:罗 婷/美编:石 玉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