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专松,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姚茂华,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项福库,长江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过程中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以及每一位革命英雄,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鲜活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将蕴含宝贵教育资源的革命文物用好、用活并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从中了解革命人物、感悟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上台阶、上水平。
讲好信仰之“理”。革命文物产生于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举步维艰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遗存,是思政课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它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而不惧牺牲、顽强拼搏、不负人民的崇高革命信仰和价值取向,是对青年大学生强化革命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载体。把革命文物用好、用活并将其有效渗透到思政课的教学之中,能够有力地为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提供兼具说服力和生动性的现实教材,有助于思政课借助革命文物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知。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将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对党忠诚等高尚情怀传递给青年大学生,从而实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讲清、讲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正确的、科学的价值导向。
讲好历史之“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若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铸魂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则必须扎实推进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用好革命文物,推动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革命文物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红色血脉的见证、凝结和载体,将其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之中,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帮助青年大学生感知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认识革命文物的历史底蕴,引导师生共同参与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研究,多维度地理解革命文物延续和发展的思想内核,使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为青年大学生带来生动体验,进而带领“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深入领会革命文物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内核。此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活用革命文物还能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思政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使红色精神入脑入心,从而更好地帮助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好中国革命、奋斗的历史,让主流文化渗透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扩大革命文物的影响范围,全面推进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
讲好服务之“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即使历经百年风雨,亦未曾有丝毫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中,留存有丰富的蕴含着感人故事的革命文物,如见证军民情深的海螺号、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半条被子等。用好、用活这些革命文物并将其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深刻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内涵,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从革命文物中不断体悟初心使命,始终坚持用红色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同时,此举还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好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心和诚意,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使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更加有人气,推动思政课教学迈上新台阶。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挖掘红军遗址资源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研究”【项目编号:21SKSZ12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