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对此大家已达成共识。近年来,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发力,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带动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近日国家层面重磅发布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1+2”系列政策,突出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内核,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定离不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带动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应予以重点考虑: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先进代表,常年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水平,是创新的主力军和重要源泉。例如,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研发强度超过了7%,平均专利数超过50项。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示范引领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专精特新”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和重要产品设备的“补短板”问题。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发挥这些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例如,上海某生物工程股份公司通过系统与机械的有效整合对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避免了人为操作给生产带来的批次不稳定性,降低了操作失误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
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已成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了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看,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2021年“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6%,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高4.4个百分点。
初步判断,在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冲突不断,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重大冲击,以及疫情的持续影响下,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有可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中小企业经营影响会比较大。加之各类“卡脖子”、瓶颈问题突出,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为尽快破除这些困境,须坚持不懈推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优化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把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主线,拿出真招、实招、硬招,狠招,攻坚破难,迎头赶上。
下一步,应把落实刚出台的中小企业“1+2”政策组合作为重点,继续加大中小企业纾困力度,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强度。通过进一步优化梯度培育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抓紧配套政策,强化服务和支持,引导推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应当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主阵地作用,加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加强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带动社会资本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推动各类产业实体与金融政策衔接,促进金融体系与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互动,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