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艰苦备尝、轰轰烈烈地持续奋斗的历程,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对于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取得这样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对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坚强领导和开拓创新,依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全面领导和关键作用。其中历史经验之特色和深刻启示弥足珍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22.002
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主要著作有《中国式崛起:渐进改革与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大国经济的治理》《中国改革新起点》《强国新征程:“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探求中国道路密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经济新棋局》等。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世界各国的政党和领导集团都对此问题备加关注,其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等也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其领导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对于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中,对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坚强领导和开拓创新,依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的全面领导和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和持久的奋斗方向,极大地激发鼓舞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信心和意志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党和民众都希望和致力完成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近代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大机器生产,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其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封建主义几百年几千年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马克思所描述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在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受资本逐利的本性驱使,资本家开始开拓全球市场。与此相比,近代仍然在农业文明里徘徊的中国明显地落伍了。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开拓全球市场过程中被剥削被奴役的重灾区,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此起彼伏、不屈不挠,但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看到并认识到,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尽快实现工业化,就难以摆脱被奴役、落后挨打的境地;同时也看到并认识到,在旧中国,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难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由此中国人民的精神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前进通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四个现代化”,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实现现代化是一条鼓舞士气、奋斗不息的红线,是一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并向强起来迈进的伟大的生动实践。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驰而不息,虽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走过弯路,遇到过曲折和挫折,但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条主线上一直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一个东方大国带有自身鲜明民族特色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打破了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的这种西方某些人唯我独尊的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势。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致力于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是指引党不断前行的光辉旗帜。“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理论探索史。”[3]
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中国大地上与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放射出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华文明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相契合,与中国历代有志之士追求民富国强的梦想相适应,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愿望相一致。更为可贵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且指明了实现这个理想的方法和路径。”[4]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成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摆设,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同实际结合,同群众结合,以我们面临的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假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书本主义、形式主义等进行的坚决斗争和批判清算。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在一脉相承中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发展,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倒台,震惊世界。貌似强大的苏联共产党为何一夜之间就垮台了?教训沉痛!当然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理论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理论落后于实际,而且苏联共产党的理论出现严重混乱,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缺乏自信,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原则和立场。如此,这样的党只能被时代抛弃、被历史抛弃、被人民抛弃。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对得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就要长久坚持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地坚守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果光讲大道理,坐而论道,不干实事,老百姓也不会相信。正是因为把握住了为人民而发展这条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才引领我们开创了现代化万紫千红的春天。
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5]党把人民装在心里,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党的所有工作,不论是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武装力量、构建政治制度、进行经济建设,还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等,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任何时候党都“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最高标准”。[6]
“人民”二字深深融入党的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永不磨灭的精神基因。也正因为如此,百年来民心向党,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解放、发展和保护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举措,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不断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让人民享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排兵布阵”,努力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在追求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战略方针和长远规划的重大依据,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都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来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即逐步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探索,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然而,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经验不足、有急躁情绪,我国国家战略政策一度脱离了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曾经有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还有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严重错误。因为有了这些曲折和磨难,痛定思痛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基于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在当时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向“好不好”或“优不优”转变,正在从过去的粗放发展向现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政治判断,并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用全部精力来破解这个主要矛盾,不能偏离这个主要矛盾。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高瞻远瞩、治理能力和执政为民的清醒头脑。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致力于在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稳、站得直,还是个很大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应当看到,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站起来了,也逐步站稳站直了,但还没有解决富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广东等地曾出现严重的“逃港”事件,短缺经济困扰着我们许多年,对老百姓欠账甚多。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逼迫着全党思考,社会主义到底长什么样?社会主义到底怎样搞?社会主义的路到底怎样走?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10]“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1]“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2]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逐步富起来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一系列困扰我们的问题解决了。“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14]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也更加全面,新时代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日程,在迎接人类文明的八面来风的互动中不断武装自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以全球视野观察人类发展和人类前途,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中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发展缓慢,供给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的推动下,党和国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以后,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定位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增强了党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当前,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我国正在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党政有为、市场有效的新型体制,是努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比较优势的新形式。中国共产党不排斥资本,但要引导、驾驭和规范资本,让资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开创了中国新的发展境界,在理论上实现了三重不同利益的超越,超越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传统解读,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从中也可看出中国道路的特色,那就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通过创新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特殊地位,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不是一天出现的。它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党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为了解放生产力大幅度调整生产关系,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随着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思想的解放、理论的飞跃引导着实践的革命,逐步破除了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状态,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开启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项内容共同明确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价值链”和“生态圈”,赋予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的时代特征,并强调其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市场化改革的扎实有序推进,充分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国有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为稳定经济、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在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作用凸显。这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渠道和方式,激活了社会资本等各种要素,推动了市场有效竞争。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不断加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社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条,所有制的多样性既提升了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也提升了人民群众自主追求和实现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融合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深化改革使制度优势更加彰显,把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经济治理效能,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两个毫不动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因素确定下来。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各种市场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那些民营经济离场论、民营经济有害论、民营经济无用论、民营经济弱化论、新公私合营论,等等,都是完全错误的,是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也是严重违背宪法的。“总之,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15]可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这清晰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注重总结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和水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其重要的经验启示就是,坚持党对现代化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党在过去也走过弯路,遭遇过挫折。但是,党并不回避、遮掩这样的错误,而是注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刮骨疗毒”,不断修正自己。对待问题和错误,坚持正确态度,不遮掩、不回避,实事求是地总结教训,在修正错误中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不是神仙皇帝,也不是救世主,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它也有可能犯错误,但是它能够正确认识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而纠正错误,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是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至上而恪守的态度。
在我们党过去的历史上,已经有了两个历史决议,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围绕着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作出了新的决议,这些都是历史性的宝贵经验和启示,也是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和启示,需要倍加珍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担当和高远志向。党把仰望星空和脚踏大地很好地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在不断自我革命的努力中前进,不断探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提高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精心制定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鼓励地方和基层有序开展渐进式改革探索
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从“为人民服务”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都是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探索,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
也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整个国家的发展计划和规划。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始,其后几乎是每隔五年就有一个发展规划,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了。从世界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政党能连续制定这么多的发展规划,中国确实是独具优势,非常有特色。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基本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
不仅是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我们党的很多重大决策都要经过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比如,我们的农村改革、设立经济特区等,都体现了这个精神。对于某些一开始拿不太准、看不太清楚的事情,则一般是要先经过某一个部门或地方基层进行试点,投石问路。如果做得好、有成效,就逐步加以复制和推广,形成全国的经验;如果觉得有问题、效果不好,就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直至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和路径。正是因为有了好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才能够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创造震惊世界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历史进程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深刻地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为此,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强的比较优势,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稳定社会环境,统筹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走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谁也没有办法和本事在社会动荡的“地震”中腾飞。中国式现代化,更要充分周密地考虑到我国是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的现实情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善于走群众路线,跟人民在一起,善于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把最初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和各种团体组织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移山填海、可以依靠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创立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路线。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紧紧依靠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认可了物质利益的激励原则,破除了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同时还强调先富帮后富,向共同富裕迈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是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包含我国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的重大判断,同时,党和国家深刻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和总的思路以及一系列重大举措。计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是更好地处理公平和效率、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的有力体现。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消除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也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带领全体人民继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ZDA001)
注释
[1][2][5][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13、11~12、6页。
[3][4][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24、9页。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11页。
[9][10][11][12][1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69、292、63~64、373~374页。
[1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15]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
责 编/桂 琰
Experience and Insight of the CPC's Leadership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Zhang Zhanbin
Abstract: The Resolu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 over the Past Century, which was deliberated and adopted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the CPC's great hardships and continuous struggle since its founding a century ago, reveals that the CPC made possible the Chinese nation's tremendous advance from standing up to becoming prosperous and powerful—a great leap-forward in regard to China's bitter suffering since modern times, and ushers 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alizing the bright prospect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insight in achieving such great historic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creating a new road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is to rely on the strong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of the CPC as the highest political leading body and let the CPC play an all-round leading and key role in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The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 profound insight are precious.
Keywords: CPC,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experience and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