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数字化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这为商业银行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数字金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扎根实体经济,推动数字普惠
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强则国强,金融工作的本质就是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聚焦纾解社会痛点难点,运用金融科技成果破解发展瓶颈,确保数字金融创新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资源在供需两端更充分、更合理匹配,进一步提升对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聚焦新经济新业态,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更高效地连接创新创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领域,助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构建产融结合的数字生态。
践行金融为民。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己任,向小微普惠、老年客群等市场下沉重心,丰富普适性、低门槛的数字金融产品,让社会各阶层、各类市场主体平等、高效、便捷地获得实惠的金融服务,防止资本杠杆无序扩张所带来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负面效应。
推动数字普惠发展。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坚持用数字化思维和手段重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以数据驱动实现决策智能化、资源配置精准化、风险管理实时化,助力破解管理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定价不精细、风控不完备等痛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诚信体系建设瓶颈,既要做好金融机构间、金融与公共服务间的数据打通,健全诚信征信体系,也要防止企业偏离主业、盲目扩张、过度融资,挤占普惠资金。
服务乡村振兴大发展。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改善农村乡镇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丰富惠农、惠民、惠商的数字金融产品,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实现金融对三农领域的“精准滴灌”;加快金融服务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增强农民社保、医疗、缴费等领域“线上办”、“就近办”服务能力,优化升级乡村金融生态。
运用数字技术服务客户需求
立科技向善价值观。将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能增进社会整体福利、能提高资源配置效能、能维护公平竞争、能守住风险底线的金融创新,不搞脱离实体经济和人民需求的“伪创新”,不搞脱实向虚、自娱自乐的“过度创新”。
以金融科技为重要生产力。在更高起点推进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更高水平搭建数字金融发展的技术平台,在更深层次赋能银行自身的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和数字化经营,全面形成数字金融核心竞争力。如加大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推动人与人、人与物、服务业态与场所的不断演化,实现产品互联、服务互联、场景互联、数据互联,真正形成机构在线、员工在线、产品在线和服务在线,更好适应并服务客户在线的趋势;加强与平台经济、产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的连接,解决痛点难点,致力于实现“行业+金融”的更好结合;运用数字技术洞察和引领客户需求,提供个性精准、极致体验、主动响应、双向互动的一体化服务。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按照市场和客户需求逻辑,建立“敏前台、强中台”的组织架构体系,前台以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敏捷灵活响应;中台以服务赋能为使命,为前台提供强大支撑。建立科技与业务融合的敏捷创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金融活力。培养金融数字化人才队伍,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合法合规运用数据
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深刻认识数字金融风险有别于传统金融风险的特征。数字金融背后是庞大、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客观上造成了更大的复杂性;数字金融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开展多元化金融业务,跨界混业的场景金融特征更加明显,使得风险的跨界传染性提升、交叉感染的范围更广,杀伤力也就更大;数字金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具有高度依赖线上渠道、全时在线运营和持续积累数据等特点,客观上极易引发操作风险、系统运行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如果不对数字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管理,及时校准纠偏,风险积聚、跨界传染引起的市场冲击动荡将难以估量。
严守风险底线。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认证、区块链、图计算等在风险防控领域的应用,提升数字化风险防控能力。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既要打通场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要实现规划统筹的“最先一公里”,做好创新发展与安全合规、信息保护的综合平衡和系统考量。优化数字化商业模式,筑牢制度的“防火墙”,在精准营销、自动化推荐、信息推送、数据合作中,合理合法合规地运用数据,发挥数据价值。同时接受充分的金融监管。遵守金融创新业态持牌经营,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促进数字金融的健康安全发展。
用数据重构业务流程
提升数据应用能力。要推进业务数据化,对全渠道服务触点和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全量化采集、数字化处理、规范化定义,将其转化成可以被记录、存储、追踪和使用的数据资产。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明晰的数据治理体系,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统一数据模型,强化内外部数据交互共享,有效破除数据烟囱,建立全景数据视图,持续保证数据可信好用。要推动数据业务化,用数字化思维创新产品设计、重构业务流程,构建覆盖前中后台的数据驱动业务发展模式,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数据发现商机、拓展客户、识别风险、管控成本,推进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
搭建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业务中台提炼账户、支付、营销等可共享复用的企业级业务能力,形成快捷调取的通用服务模块,赋能前端场景的高效拓展和产品的敏捷创新。数据中枢平台强化数据获取、整合加工、分析挖掘、高效应用等核心功能,建设企业级数据支撑。技术中台实现应用平台化、组件化、模块化、参数化设计,并快速供给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基础能力。
防范数据合规风险。高度重视数据运用过程中的技术安全和业务安全,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完善数据合规体系,围绕数据采集、确权、使用、流通以及增值利用等重要环节,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保护,切实保护公民数据权利和隐私安全。
积极参与并服务国家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银行业数据与外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的交换机制、融合机制、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要进一步运用隐私计算等多方安全计算技术,促使数据可交换、可流通,逐步建立“数据不出行、信息可共享”场景生态,真正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作用。推动建立国家级的数据交易中心、征信服务中心、互联网身份认证中心、风险监测中心以及生物特征信息库,扩大基础公共数据的有序开放,实现数据交易、数据价值有序流动,助力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
(作者系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