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发展史也是文化符号生成、创新和演进的历史,技术的变迁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彼此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义。技术对文化塑造的演进轨迹呈现出应用新技术与漠视新技术截然不同的新旧格局。网络文化符号的发展成为牵引和倒逼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高度依赖新技术的现实,客观上给予技术创新更普遍、更持久的激励,推动着技术创新扩散潜能的持续释放。
【关键词】技术创新 文化符号 数智时代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表征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两面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技术属性、审美属性的多元性,形成了对文化符号思维与文化符号行为解读的多维性。其中技术属性是文化符号创意、生产、认同、衍生、消费、循环的重要驱力,技术创新表征、传递、变更和重新排列文化符号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生成新的文化内容,并带来符号体系的改变。①
文化符号发展变迁的实质是技术革命的牵引
技术在科学指导下为文化符号生产实践提供从设计、创作、装备、效果等维度的系统支撑,成为文化守正与创新的载体和手段。技术的变迁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彼此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义,在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各种文化符号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符号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增加了文化符号的附加值。②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科技创新周期的缩短,文化符号在网络空间传播的范围不断被拓展——文化符号发展变迁的实质是技术革命的牵引,特别是网络爆炸性的演进使信息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的支配性技术,即形成了一个由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AI技术等高新技术群的集聚,其技术“集聚”形成的长波以及速度快、自由连接等特点变革着文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突破了原有文化符号的形成与传播路径,带来了文化符号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呈现。
实际上,整个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反映出文化符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阶段的曲线式演化特征。一方面,技术与文化符号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与技术分离的状态,有效促进文化元素与技术元素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更深化、更细化以及更优化地促进文化符号展现方式的迭代与升级,推动文化符号产品的更新换代,创造出更多文化符号消费形态和盈利模式。③例如,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实现联结,并在跨越时空的条件下协同运行,成为数字文化符号、虚拟视觉符号等的载体,并附加了动态视觉效果,创新了文化符号的呈现形式。又如,网络出版业一改传统出版流程,其在编、印、发诸环节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数字技术的演进则改变了传统影视节目的播放形式和播放风格,更加凸显用户的收视偏好和个性化选择。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阶段,“无处不在的链接”塑造了多重文化场景,成为文化符号移动价值和移动场域的体现,也成为Z世代网络原住民亚文化符号社群形成的助推力。例如,纪念空间的网络化可能消解纪念空间固有的仪式感与文化意涵,但也会给网生代建构符合其主流文化审美价值的网络集体记忆与网络文化自觉。④
技术创新具有阶段性与先导性,越是高度依赖技术的文化符号,其发展、演化越易受到技术创新变迁的深刻影响,网络文化符号就是典型。网络文化符号是借助现代高新科技,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方式呈现精神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新型文化,其技术变迁反映了网络文化与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协同逻辑。一方面,技术创新应用于文化符号网络化在线化生产与传播领域,不断造就新的符号生产方式。如在网络化文明形态下的博物馆通过AR、VR展示提升现实沉浸感与体验感——故宫博物院的360紫禁城全景虚拟漫游与首都博物馆的网上体验馆,释放着网络文化符号的魅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速度的演变构成了新旧网络文化符号此消彼长的动态变迁,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生态场域,滋生出数字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视频、短视频、直播、云展览等新文化符号。例如,依托AI、VR、H5(HTML5)、无人机等新技术进行信息生产与内容创新,推动着智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衰退;而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质化代币)技术对艺术符号的非同质化创造、上链确权、去中心交易与全程可追溯,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版权保护和数字艺术品价值流转的利益共享,释放了NFT艺术符号的稀缺性价值,助推数字艺术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传统艺术创作的危机。此外,网络文化符号的发展成为牵引和倒逼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高度依赖新技术的现实,客观上给予技术创新更普遍、更持久的激励,推动着技术创新扩散潜能的持续释放。
文化符号在技术创新迭代演化进程中形成和遵循着三大演化机理
技术衍生出的新型文化符号,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众的文化生活和思维逻辑。不管是早期的音频文化、影视频文化,还是现今的直播文化、电竞文化以及虚拟主播等文化符号,在技术创新迭代演化进程中形成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阶段性博弈与协同发展,并形成和遵循着三大演化机理:
第一,技术创新高速率驱动文化符号迭代共生共荣机理。技术创新对文化符号塑造的牵引首先表现在技术变革引发文化发展边界的重塑与带来新文化符号的“裂变”。从横向序列看,技术创新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技术体系多维度驱动文化创新所带来的原理性变化基础上,其应用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符号创意领域,而是产生立体式的波及效果。如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局限于博物馆与美术馆展览、网络游戏、赛事直播与视频文化的体验,还扩展至虚拟演出、智慧旅游、元宇宙社交等新领域,释放了文化符号的交互性与体验性发展趋向;反之,对技术潮流的漠视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胶卷生产商柯达公司曾经为全球胶卷市场的龙头,却因固守现有市场而忽视数码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最终伴随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的流行而被历史所淘汰。可见,技术对文化塑造的演进轨迹呈现出应用新技术与漠视新技术截然不同的新旧格局。从纵向序列看,文化创意符号的生产大都从科技革命发端,从原先技术的发明到介入文化符号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单向性的低速率创新演进过程。而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的层出不穷推动其进入高速流动的新阶段,并与文化符号的双向协同推动整个文化创意领域的跃迁,带来文化符号生产模式、生成结构、集聚方式的高技术化、高集约化。例如,随身听、VCD/DVD/EVD的应用给整个传统音像业打上了数字化烙印;电视媒介技术带来集声音、动态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维传播,而互联网技术则进一步增强了传播符号的即时性与强互动性;网络游戏从早期拨号上网时代的卡顿到更为流畅的移动游戏、云游戏得益于带宽升级与网络传输能力的增强,而手机技术的创新则带来功能的多元化和集成化。
技术创新为文化符号迭代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促使新创意新符号层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AI)带来了文化符号生产主体内部的变革与融合,改变着原有的符号生产创作模式,催生着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的层出不穷。纵观迪士尼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1928年米老鼠第一次在《蒸汽船威利》中说话,开创了有声卡通的先河,1937年发行世界上首部采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同年制作的美国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其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使迪士尼一直处于文化符号原创的前沿。此外,电竞文化符号的形成得益于技术底座的支撑,技术衍生的互动仪式形成“竞圈”粉丝彼此间的共享情感体验,形成诸如群体符号和道德感等重要的集体情感与仪式效果,强化了电竞符号的身份认同,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来看,构建了关于电竞文化信仰与电竞文化想象的共同体。⑤
技术创新在文化符号内在创新需求驱动下得以扩散和再创新,从而形成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赋予文化符号高附加值。例如,在应用技术方面,游戏引擎技术作为一套由光影处理、碰撞检测、物理系统、动画、渲染等技术维度以及网络服务器和用户终端应用实时互动的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发展促进了网络游戏的周期性创新;而数字编码技术、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IP组播路由技术、P2P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视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其中DRM技术通过采用一定算法在数字格式的音乐、图片、影片中嵌入标志性信息,从而形成对数字文化版权的保护。此外,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地贡献给数字阅读、网络直播、短视频、云游戏等新兴文化符号。
第二,技术创新周期缩短驱动文化符号创新短期化演进机理。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与波及性,作为文化符号创新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应用、转移、扩散速度与强度越发以加速度进行。特别是进入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技术创新指数以直线式飞跃而成为文化符号生产演化周期日趋缩短的动因,即技术从原创到应用、再到应用性创新并转化为符号生产的过程缩短,推动着不同属性和不同阶位的技术创新与文化符号生产之间形成了自生、共生、再生的关系,文化符号更新换代与演化周期呈现短期化规律。以百年电影变迁为例,技术维度的创新带来了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的跨越,电声技术则助推普银幕到宽银幕和立体电影的变革,而激光技术带来了球幕电影的视觉盛宴……可见,电影艺术符号呈现方式的迭代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且更新换代周期日趋短期化。新兴的网络文化符号创新模式更加遵循了创新周期短期化机理,特别是基础技术资源、网络技术要素、网络应用技术的集聚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技术底座,其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优化组合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符号创新速度的提升与创新力度的增强。
技术牵引文化符号创新周期短期化机理说明,技术创新作为先导与文化符号生产范式的一体化,使得技术创新速度和创新强度成为文化符号此消彼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决定着文化符号生产周期的变化。一方面,越是高度依赖新技术的文化符号生产,其技术创新越活跃,应用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越强,转化为文化符号创新的周期就越短,且极强的关联效益会加快文化符号创意形态与展现方式的创新而引发新一轮符号生产范式变革。如VR文博展览、VR视频平台、AR视频情景广告、视频智能标签等新文化符号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文化符号生产演化周期与技术创新周期缩短化呈现亦步亦趋的协同规律,且在技术长波和短波的叠加下重新定义了文化符号边界,更彰显出跨界协同特征。
基于此,要避免美国传播学家桑斯坦强调的“协同过滤现象”,以深度协同跨界创新为基准,把脉外生的技术创新与文化符号内需驱动的技术创新叠加的动态性与过程性,遵循和利用技术创新演化周期短期化规律,激发其创造出具有异质性的文化符号。例如,在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虚拟现实技术支撑下,文化符号的“超真实”呈现会带来虚拟时空下审美交往中本体性的价值重塑,即在交互中赋予新颖别致的感官体验与审美能动性;⑥又如,在跨智能感知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电视通过语音交互、面部表情、脑电波数据捕捉带来受众全感官的体验,并通过对受众的视听兴趣、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等大数据的分析建构起洞察受众心理与文化偏好的智能反馈机制,带来文化符号体验感的延伸与升级。
第三,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驱动文化符号塑造的人机协同机理。人工智能新技术进程获得自我突破进入新一轮创新演化周期的同时,也推动AI算法、大数据挖掘技术在文化符号领域应用范畴、方向与速度的迭代,AI设计元素、AI虚拟主播、AI绘画艺术、AI小说诗歌等基于AI人机协同生产的文化符号被塑造出来,改变了以人作为唯一创意主体的文化符号生产模式而进入人机协同、多元主体驱动文化创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AI技术创新与文化符号塑造间建立起相互作用的联动式、反馈式关系,驱动文化符号的生产与传播在信源、信道、信宿环节全流程智能化,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多主体协同创新过程。另一方面,主体的多重性参与叠加网络的多元性拒斥了统一特质的文化符号,形成了多维度的创造性文化与破坏性文化的融合。特别是AI作为创新主体参与文化符号精准生产与精准传播,其内在需求与丰富实践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文化生产领域的动力与源泉,推动着人机协同主导文化符号创新的新范式的形成。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抠图”放到精美的海报设计主题里,把设计美学变成了数据逻辑,实现设计思维与数理思维的有机融合,并从“美学”和“商业”两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以此强化机器学习,让其生产出更符合受众审美和注意力经济的海报,形成了人机协同主导设计内容规模生产的新范式。此外,元宇宙作为人机协同阶段的热门领域,其重要技术是XR(扩展现实),融合了AR、VR和MR技术,通过技术营造视、听、触、味、嗅等五感无距离的沉浸式体验,重塑了时空关系,不仅是新型体验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生产模式。⑦特别是在艺术领域,XR/VR/A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等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如早在2015年谷歌举办的全球首个虚拟现实艺术展是艺术家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的绘画,后又邀请艺术家使用HTC Vive系统进行艺术实验,在虚拟空间进行三维创作等,尝试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无缝对接,推动着“虚拟现实”向“虚拟世界”的演进。
目前来看,人机协同塑造文化符号的实践呈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AI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在文化符号传播环节中的运用,属于参与式创新,是人机协同融合塑造文化符号的初级阶段,如新闻信息、数字音乐和视频内容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匹配分析实现精准推送。第二个阶段是AI作为关键技术在文化符号精准生产和精准传播链中的运用,属于人机协同塑造文化符号的发展阶段,如AI语音服务、AI节目剪辑、AI场景切换、电影采用AI代替人工评级等,是AI技术创新扩散的体现。第三阶段是AI作为主导技术在文化符号全产业链中的应用,实现技术要素、内容要素、制度要素、信息要素与主体要素的深度协同,如AI虚拟主播、AI内容创作等基于算法自动生产、审核与发布的全链条全过程无人协作的实现,是智能机器模仿创意阶层逻辑思维与创意过程形成人机协同机制的过程,属于人机协同塑造文化符号的成熟阶段。例如,IBM人工智能系统 Watson基于上百部恐怖电影预告片的画面、场景等进行AI训练,为90分钟的恐怖电影《Morgan》制作出6分钟的宣传预告片。类似的文化生产成为弱人工智能阶段人机协同的常态。基于此,在人机协同塑造文化的新范式过程中,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创意、情感与价值判断如何和AI完美结合,实现“共同进化”,是智能时代文化符号创新的内核与关键所在。
数智时代,新技术对文化符号的塑造路径
进入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体验化主导的数智时代,新技术范式对文化符号的塑造彻底释放了在线文化新经济的生产力,其对文化创意、文化组织与制度的重构能力将不断滋生出新的文化符号。
在文化符号创制环节,亟需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AI技术、NFT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不同文化元素的叠加和融通,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传播力、凸显当代文化特色和亮点的原创性文化符号。一方面,推动传统文化符号生产结构调整、新兴文化符号引领与技术创新及其技术转移的同步,形成技术主导的文化符号创新机制,发挥新技术对文化符号塑造的倒逼作用,立足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促进文化符号生产进入跨界扩散与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综合性文化技术人才、数字创意设计开发人才,特别是打造一批掌握算法、大数据挖掘、文化原创和行销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优质文化符号生产的创意保障。此外,在文化符号创制环节,推动文化符号创意与生产从高速度的规模扩张阶段向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并根据新兴文化符号的创制规律平衡不同圈层文化符号的冲撞,立足文化内核实现精神价值和商业逻辑的平衡。
在文化符号流通环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数字化存储、编码、加密、授权、保护等共性技术的应用,对文化符号进行登记、授权、分发,打造一批拥有原创版权的文化符号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流通平台,提高文化符号版权全球运营的能力,提升在全球数字文化市场的话语权。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一个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文化符号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基于数据积累和算法模型形成技术塑造文化的良性高效流通机制。特别是要利用技术创新全要素建立链式关联,构建深度跨界融合的文化符号创新生态,发挥创新扩散效应,为文化符号的孕育、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全过程创新提供持续引擎与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将文化符号内化为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内核,匹配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的构建,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不断提升本土文化符号的国际影响力。此外,伴随AI算法的不断演进和算法污染的出现,亟需立足“守正创新”,实现智能化与数字化文化符号的合法、合理、合规的流通。与此同时,关注技术驱动文化符号流通和创新的边界,确保具有情感和审美力的“人”作为主体而非机器。
在文化符号传播环节,充分利用数智时代的算法演进和互联网思维,利用全媒体、智媒体突破时空限阈与跨越终端传播的优势,通过数字化流动与精准化传播不断拓展优秀文化符号传播的范域,创新文化符号国际化展示与体验的方式。新兴文化消费成为自我表达的符号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统一,并成为文化符号实现再生产循环的关键。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文化符号与新技术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两者的融合就是文化元素与技术元素相互融通、相互协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鉴于此,一方面,通过把脉技术创新周期短期化规律,加快拓展技术应用的价值增值空间,让文化符号在借助新技术的传播与消费过程中“活起来”“动起来”。另一方面,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的传播成为文化符号的物质基础,应基于互联网的超连接性,打造文化符号互动传播和体验消费的多维新场景,让受众在角色转变和互动体验场域中感知、体会文化符号的时空统一性与精神统一性。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博机构的藏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体感互动技术、3D技术、720度观览等新技术打造超越场馆空间和藏品实体本身的智慧展览与传播模式。
在利用智能新技术塑造新文化符号的同时,也不要忽略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技术变革的自然属性在被作为人类创新手段时会负荷多重目的,而且技术变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生态式革命,从而易带来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文化鸿沟等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甚至呈现出反文化趋向。如数字解密技术的普及,算法的误用、滥用与非道德使用等算法污染问题、深度伪造……都将可能带来文化危机或社会危机。基于此,数智时代文化符号的创意、生产、流通、传播应特别关注文化科技伦理的介入,遵守文化科技伦理规范,实现智能化与数字化文化符号的可持续创新。
(作者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注: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时代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A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韩若冰:《动漫角色的文化象征与符号性表达》,《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
②臧志彭、解学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演化研究——基于1994-2011年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4期。
③毛牧然、陈凡、董雪林:《论我国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现状、不足及对策》,《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④翟光勇、李婷:《纪念空间的网络化转型及其文化影响》,《中州学刊》,2019年第2期。
⑤汪明磊:《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电竞用户文化研究——以英雄联盟粉丝为例》,《当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⑥妥建清、吴英文:《虚拟现实艺术中的时空维度与身体重塑》,《思想战线》,2021年第6期。
⑦颜青山:《从虚拟现实到扩展现实:哲学基础与伦理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24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