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生存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生态建设的激活,并据此形成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重塑来保障乡村文化多样性,既是有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础,能够保证本土文化健康、创新地持续发展,甚至还能够有效融合外来文化,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生态 文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目标
乡村自然生态的修复与维护。农村地区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日常的生活秩序、居住空间及衣食住行等,都与本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水源耕地等相关联,对乡村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布局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房屋基本是木式结构,通过伐周边树木搭建而成,猪舍牛栏亦是如此。这样的房舍布局都是就近利用资源来构建,并与乡村本身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乡村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视觉上的愉悦,也有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基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对乡村村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需加以整体性的保护,保障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对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因素加以梳理和整治,维持村落文化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乡村自然生态的综合文化价值。
乡村空间生态的保护与利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留存下村落的传统记忆,村落传统记忆物化的特征之一就是物态空间的存在。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物态空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生态问题。对此,我国通过政策支持等方式采取了整体性保护措施,如实施了“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其中获批的首批“国保省保”工程共有51个村落,这些村落的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乡村空间生态的保护与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专项保护,如对将要废弃的乡村建筑进行价值评估,若确有保护和利用的价值,可通过申请专项资金来扶持开发和盘活使用,如建成民俗文化博物馆、传统工艺传习所、乡村文化活动室等,将传统废旧建筑修复利用,充分发挥空间文化的教育功能,留存下村落的传统记忆。
乡村文旅市场生态的激活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传统农业受到巨大挑战,产业转型非常迫切。而传统的手工艺产业也面临冲击,乡村的经济发展需要对接新型业态,才能使乡村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是当下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契机,乡村振兴不仅要消除经济上的城乡二元对立,也需要实现文化生态与产业经济的有效联动。文化与产业的协同联动,是因为二者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基于此,激活乡村文旅市场生态是关键,而乡村文旅市场发展的关键是有特色。如激活乡村手工艺产业,可以与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完善非遗文化传承人保护制度,可以与中小学的校园文化课程共建联动;打造乡村健康休闲产业,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乡村人文生态的共建与共享。乡村人文生态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村民。当前,乡村人文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短缺,这也是乡村落后于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乡村人文生态的共建,可考虑外部主体和村民主体的融合,以此形成新型的乡村文化建设生态系统。外部支持可以给乡村振兴和发展带来技术、资金和文化,村民主体则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内外部力量构成了乡村建设的发展共同体。乡村振兴亟需打破传统偏隅而治的封闭式社区系统,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开放式乡村人文生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也需要聚集社会英才,培育具有新时代乡村情怀的新型乡村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振兴专题论坛,邀请各领域专家共商乡村发展大计,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乡村建设;通过建立研学、实训等乡村实践基地,组织大中小学校师生到基地学习和体验,增强乡土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共建家园的文化认同,培养本土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强化村民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对策建议
以人才体系为基础,重塑现代乡村文化主体。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乡村文化主体受到冲击,如传统的乡镇文化站,由于人手不够、资金不足、条件简陋等现实问题,长期运行艰难,已经难以承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当前,乡村文化主体建设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改变当下乡村文化发展建设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建构新型的乡村文化社群,担当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一是建立共生发展、层次多样的文化人才体系。通过吸引优秀创作者成为驻村作家,创造条件为驻村作家深入乡村、体验生活提供便利,支持他们创作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优秀作品;通过建立乡村文化体验志愿者基地,为青年文化学者提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村、进家的舞台,为大中小学生提供文化体验的实践基地;通过培训原住村民的文学爱好者,培养稳定的乡创人员。二是创新基层文化组织的用人机制,激活基层文化生态。政府考虑出台倾斜性政策,在职级、编制、职称、福利等方面向基层工作者倾斜,让基层文化工作者安心工作。三是激活人才培育机制,引导公益组织、社群组织建立乡村人才小高地,吸引优秀文化人才以乡村为阵地参与文化生态建设,通过与农民的良性互动融入乡村建设,改善乡村文化生态氛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机制。
以特色发展为目标,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空间。中国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区域特色非常明显,无论是村落面貌、建筑理念,还是乡风民俗、节庆礼仪,南北方文化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其中,空间文化对乡村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应忽视,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在空间文化上充分发挥特色的文化育人功能。乡村的文化空间,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村民的居住空间,二是乡村的公共空间。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空间,即是在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保持本色、突显特色。充分利用乡村的公共空间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使其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发挥文化空间在淳化民风、教化群众、凝聚人心方面的价值功能,为乡村振兴创造坚实的思想基础。居住空间方面,内部条件体现适用、舒适的现代化理念,外部形式则可以体现特色化的审美追求,使得民居建筑既有现代化的生活追求,又体现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大众空间方面,传统的祠堂、礼堂等可以保留传统格局和特色,加强这些公共空间的保护性利用;广场和图书馆等作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元素,重在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
以特色产业为重点,重塑乡村文旅产业体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标志。当前,传统的养殖业、种植业正在实现现代转型,文化创意农业、生态农业成为当下乡村经济的热点。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需要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考虑各种生产要素与农村各种资源的有效结合,只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各地应着力体现区域特色,形成有地方品牌优势的产业,农村经济需要创新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带动乡村产业体系重建,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综合体,挖掘地方文化的时代价值。如各地的民俗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古镇的开发保护,就是文化生态与文旅产业结合的典型例子。再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适当开发,即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商品销售、旅游业三者结合,为文化生态建设成果寻找消费市场,赋予了非遗资源现代价值。
以治理转型为核心,重塑乡村良性文化生态。重塑乡村良性文化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同样,乡村文化振兴也会促进乡村发展和治理转型,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需要改革乡村现有治理体系,其中“法治”是基础,以法为基础来规范乡村治理,提高乡村社会的法治化水平;“德治”是核心,乡村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形成良性的道德规范和治理思想,这样才能激活乡村文化生态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现代转型,才能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充分发挥乡村基层管理者动能,激励乡村文化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设,基于法治基础重构乡规民约,重建乡村道德规范,保障乡村文化有序发展,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二是基于现代社会“法理原则”,优化传统乡村社会的“情理法则”,通过法治手段改变乡村社会的不正之风,树立新型的乡风乡貌。三是强化村民的主体建设,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汇聚起乡村振兴及重塑乡村良性文化生态的中坚力量。
以数字技术为抓手,重塑乡村文化传播渠道。随着乡村数字网络的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传播渠道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乡村社会“信息孤岛”的隔绝状态。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消解城乡二元结构,互联网视听、全景摄影、AI技术等领域的普遍应用,正在不断消解城乡之间的差距,新型数字技术为传播带来便捷的渠道,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成果的宣传路径有了更多的呈现手段。一是建立数字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物理空间,将民族艺术、非遗资源等通过矩阵全景、虚拟游览等方式呈现,丰富乡村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二是通过平台直播、网络点播的方式,带动乡村文旅产品的网络销售,对民俗节日、地方文艺作品等进行展演和传播,宣传乡村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三是通过建立自媒体公众号,聘专业人士进行策划、推广及运营,定期推送乡村文化建设的丰富成果,图文并茂展现乡村文化的新气象、新面貌和新格局。
(作者分别为南宁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文学创作二级;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长、学生资助中心主任、研究员)
【注: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特别委托项目(项目编号:2021TBWT01)和2021年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新时代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对策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skz202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羲:《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人民论坛》,2019年第8期。
②刘奇:《构建乡村新型文化生态》,《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11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