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政治篇 > 正文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

作者:魏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晨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现代社会在源源不断地创造出高新技术和海量财富的同时也陷入各种矛盾与危机之中,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便呈现出现代社会的高风险性、全球治理的困境以及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走过七十余年,在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复杂难题。面对中国的发展、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人们需要借助理论来把握历史的大势,尤其需要创造新的理论来回答和解决不断涌出的新问题。那么,何为真正的理论创新,如何推动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到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点,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认识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在返本基础上创新理论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新历史阶段迫切需要理论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和根本趋势,这意味着在革故鼎新中实现古老文明的涅槃新生,同时在借鉴其他优秀文明的基础上探索以社会主义为指向的人类新文明。作为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过程,这一前无古人的新事业存在大量认识上的盲区。面对认识上的盲区,一种思路是从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出发,认为过去的经验足以“以不变应万变”。然而世界不断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黑天鹅事件”成为常态,以过去经验应对不确定的未来难免遭遇挫折。中国传统文化偏重经验主义,科学理性思维不足,这恰是需要弥补的一课。另一种思路是盲目崇拜书本上的教条,不论是崇拜西方的“洋教条”还是僵硬地以马列经典作家书本上的“原则”裁剪生活的“本本主义”,都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看似相去甚远,实则同为主观主义。

克服认识盲区以避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需要创新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积累下的历史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①正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成功。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引导人们“渡河”的“桥”与“船”。21世纪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波澜壮阔的大规模社会行动,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如此才能减少行动的盲目性,避免严重失误导致的重大挫折。

那么,理论创新的实质是什么?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以各种符号构建起解释世界的理论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科学的理论旨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达成真理性的认识,由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事实,科学理论便以揭示客观真理为根本特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总有局限性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理论创新便是认识深化的突出表现,它在发现和克服现有理论的局限和不足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从科学理论的要求看,理论创新并非是人在书斋里随意编织的符号或者主观的认定,而是人遵循认识规律达成的真理性认识。同时,创新并非是简单地否定已有理论,有时是对已有知识的回归和再认识。人们在新的生活实践中构建新理论,也可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和诠释曾经被发现的真理。

理论创新在科学革命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也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会迸发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构成理论发展中的质变或阶段性质变。突破性的理论创新不是星星点点的查缺补漏,而是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有认识的突破,直至在世界观、方法论等层面发生转变。在历史上,科学革命便是具体的表现。库恩提出,当旧的理论不能解释新出现的事实,原有的理论范式面临危机,这时就产生了变革的需求,由此导致科学革命。这种认识范式的转变是突破性的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社会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随着各种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原有的理论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一种认识的革命成为现实的要求。

从人类知识进化的历史及其过程看,理论创新是观念冒险的历程,充满惊心动魄的思想冲突,考验了人类精神的高度。由于既有的观念和习惯力量十分强大,大多数人既难以认识到其局限性也没有勇气怀疑其合理性,也就不会产生突破旧观念创造新知识的意愿。创新意味着发现既有认识的局限,激发人的智慧和热情投身思想战场,以万钧之力冲破厚重老茧冒出思想的新芽。由于人们大都会竭力捍卫自己信奉的观念及背后的利益,新旧观念的冲突便难以避免,这也加剧了人类认识的困难。

面对厚重壁垒,创新的源动力从何而来?荣格说:“没有需求一切都不会改变。”②同样,创新理论也需要主体激发出内在的需求,将历史和时代的需求转化为创造的冲动。正如马克思讲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一日千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气候变化等问题挑战全球治理的传统模式,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面临创新转型等挑战。如何认识这个变化的时代,其根本特征和趋势是什么?这就需要创新理论给出回答。理论创新并非是人主观想象的结果,而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理论是指导行动的前提,大规模的社会行动尤其需要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人的认识才能达到一定高度。因此,理论的创新就需要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当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对新的理论提出迫切需求之时,理论创新便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时代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满足这一需求则要遵循认识的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的历史,理论创新最根本的规律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正如毛泽东总结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这些认识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实践中获得的,所以需要将之置于历史的纵深中予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先驱们面对问题、大胆试验、纠正错误、创造新知,展现了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新知的惊心动魄的思想历程。

二、以反思实践中的原初问题作为认识方法论的起点

理论创新从哪里开始?回答这一问题意味着追问认识的起点。人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了稳定的认知结构、心智模式、价值观念,它们既是认识的基础又可能是认识的障碍,探索新知需要在起点上追问根本。

1.从实践遭遇的问题出发寻找起点

问题是认识的起点。人在实践中总是会遇到新的矛盾,如果已有理论不能解释或解决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就会将人类生活带向错误甚至危险的境地。人的能动性和适应性恰恰表现为通过创造新知解决矛盾。从历史上看,那些原创性的伟大思想都是在回应时代诉求、解决时代问题中产生的。思想家投身历史变革的洪流,从中感知时代发展面临的冲突,进而走上创新理论的道路。青年马克思抱着人类解放的使命感投身革命,1842年他提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⑤。基于此,马克思展开了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直面资产阶级时代的经济危机、劳资矛盾等根本问题,进而以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为无产阶级革命锻造了思想武器。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形势,提出能否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这一猜想,最终领导苏俄革命取得了成功并发展出新理论。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思考:如何在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进行革命?在认识中国现实的基础上,他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先驱处于历史变革风暴的中心,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冲突,从而敏锐地把握到了时代问题。

提出正确的问题需要立足实际考察问题产生和解决的历史条件。当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根据主观意志想当然地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假问题,据此提出的任务也因为没有现实基础而无法实现。就像马克思说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⑥

2.从根本上对原初性问题进行提问

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是在基本和重大问题上形成突破性的认识,直至产生科学革命。受到固有的认知模式的影响,人对事物容易形成某种“刻板印象”。随着人类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或解释越来越复杂,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便会受到既有知识和经验的掣肘。知识创新要求打破各种“刻板印象”,回到事物原初的本质、恢复其本来面目。这便是哲学的方法论要求:反思原初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在根本问题上破除成见,进而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实现认识上的突破。马克思提出理论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⑦。彻底就是从根本入手思考和解决根本问题。这里的问题首先是实践中的问题,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找到根本问题;同时,彻底还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理论付诸实践,以事实说服人。

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看,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时代”根本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开创了批判旧世界探索新世界的思想体系。在投身革命之初,马克思遇到了讨论物质利益问题的困惑,于是一步步对启蒙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进行反思并发现了其局限。比如,资产阶级经济学把需要分析说明的东西当成事实、前提,像“私有财产的存在”“劳动和资本的分离”等;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在资本主导下陷入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在对以往理论进行追问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抓住了时代的根本问题并开创了新理论。阿尔都塞评价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彻底的: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提出问题,而且对政治经济学本身提出问题,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⑧正是由于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才能冲破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重重壁垒并确立了观察批判现代社会的新理论范式。

从中国的经验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反思根本问题基础上实现突破的。“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根本上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对此,长期以来人们基于经典作家的文本形成了一些僵化的认识。邓小平对这一原初性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以无畏勇气冲破僵化认识的束缚,主张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他对此问题给出了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回答表面看似乎只是回到经典作家的思想,但因为建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结果实际又是认识的升华和深化。

3.在直面冲突中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

从认识起点来说,最根本的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在批判中自觉寻找既有认识的局限甚至错误。然而,人天性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结果阻断了走向新知的道路。哲学家皮尔士提出了“易谬论”,认为人们探求真理,尽最大限度所获得的仅仅是需要不断加以改进的趋近值。荀子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⑨哲学家发现了人类认识主体和能力的局限,指出克服人的自负才能走向新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要求打破一切僵化和自负的认识,从事实出发,在直面问题中不断破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所以,理论创新的出发点是直面实践中的问题,直面理论与实践或理论与理论等之间的冲突,从中找到既有认识的局限甚至错误。在认识过程中,冲突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将问题充分暴露,而且能激发人探究的激情和灵感,引导人走出习惯路径进而通向真理。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都是在与近现代各种思潮的论争中展开的,列宁、毛泽东等都是在与各种不同的思想、路线的斗争中提出问题发展理论的。

三、实践认识论之上的社会试验与思想探险

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性的认识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作为一位哲学家,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实现了对近代哲学的革命性改造,进而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方法论。之后,列宁、毛泽东等在革命和建设中强烈感受到正确理论的重要性,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1.突破旧哲学之上的新认识论

面对未知的世界,人类能否以及如何获得新知成为西方近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马克思通过引入实践,解决了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困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辟了实践认识论的传统。他不仅将实践作为新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更以自身的行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由此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统一。这样,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论,更是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实践。之后,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中阐发了实践认识论,毛泽东撰写《实践论》作了系统总结。在历史转折关头,时代问题激发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变革,需要并推动了认识上的突破性创造。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是基于具有突破性的实践而产生的,而这种实践通常带有大规模、开创性等特点,对旧的理论认识提出重大挑战,进而在新的实践经验中产生出拓展认识、发现真理、创新理论的机会。

在这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创造的主体。马克思以自己的思想探险为无产阶级锻造了理论武器,这一理论的核心则是通过思想启蒙让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认识到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自身解放的条件,从而破除旧社会加之于自身的种种藩篱进而走向解放之路。在变革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蜕去旧世界陈腐的“老皮”,发挥出创造历史的能动性,这种实践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2.在探索未知的社会试验中升华理论

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在于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创造。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人尝试改变社会的结构、规则、秩序、价值等,鲜明地体现出人类的超越性。作为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开创性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试验性的活动,社会试验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突出表现。在现代社会,变革与创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关键机制,在试验中发现和创造不仅是一种认识论也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途径,由此也培育了以冒险创新为特征的现代精神,同时也激励了人们在社会领域进行类似试验。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典型性的社会试验。它源于对资本主义内在局限性的认识和批判,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克服和超越,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探索新社会的试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俄国一国革命的成功到多国的实践,中国从革命到社会主义的探索,都是掀起了历史狂澜的社会试验。俄国这样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突破传统认识在一国首先取得革命成功?列宁历经挫折后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而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面对这一全新的挑战,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列宁说,不能苛求马克思阐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实践中具体如何走,“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⑪。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探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同样的道理,“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⑫。将社会主义当作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在实践中也会将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理念是在实践经验中探索新道路,“摸着石头过河”,进而总结经验创新理论。他主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类探索理想社会的社会试验,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都是在亿万民众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3.社会试验基础上的思想探险

社会试验本身是在某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或者是将理论付诸行动的探索过程,构成各种精神的历险。这不仅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还意味着挑战既有的流行观念和现实的稳定秩序,冲突不可避免。在破旧的基础上立新需要勇气,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总结经验、排除错误、在实践中验证以形成真理性的认识。理论创新需要直面现实问题,对流行的观念进行再审视,在实践探索试验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这不仅需要知识和智慧,还需要以批判精神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探索试验。波普尔提出:“真理并不是呈现的;也不容易得到。探求真理至少需要:(a)想象力;(b)试错;(c)通过(a)、(b)和批判讨论、逐渐地发现我们的偏见。”⑬在直面问题中大胆想象、勇于试验、批判讨论,最后发现错误、排除偏见从而走向真理,其中每一步都需要克服既有认知模式的局限。正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时提出的:“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⑭作为一种观念的冒险,人并非一下子就能发现真理,只能在不断地尝试、探索、纠偏的试错中逐渐接近真理。如怀特海所主张的,理论创新是观念的冒险过程。由于不能先验地判断任何一种理论为真,探求真理就需要允许不同观点进行论争以便去伪存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曲折的历史,先驱们以大无畏勇气尝试探索甚至流血牺牲的革命实践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这种实践也成为理论创先的源泉。所以,真正的理论创新必然基于实践经验之上,任何脱离实践只是在书斋里玩概念游戏的理论研究注定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

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辩证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贯穿始终的命题。其主旨是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认识上的突破,具体说来包括:在实践创新中推动理论创新,进而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1.唯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是真正的创新

理论是人通过创立各种符号建立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模型,理论创新旨在达成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那么,如何验证一种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不能从主观出发想当然予以认定,只能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证明或证伪,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基于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反对将任何观念神圣化,要求以客观的批判的态度看待一切,以实践而非其他作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具有极大的解放意义。在历史上,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曾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借助对这一基本理论的重新确认,人们从长期形成的僵化认识和制度体系中解放出来,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批判性和解放性的思想,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主张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同时也不断发现和纠正错误。

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反对将任何理论奉为“终极真理”,反对不具有真理性的“假大空”理论,而是以最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对待自己。任何理论,不论在形式上具有怎样耀眼的光环,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都不能宣称具有真理性,更不能被想当然地视为终极真理。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要在经常变动的实践中不断被检验,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2.在排除和纠正错误中发现新知探索新社会

人类认识中的一大障碍是根深蒂固的独断和自负。每一种宗教都宣称自己指明了终极真理,要求人们只能信仰而不能怀疑,这极大束缚了人对世界的认识。近代以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都对传统宗教进行了持续批判,由此打开了探索真理的新道路。青年马克思借助对基督教的批判而走上了新哲学的道路,在打碎神龛的基础上引导无产阶级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宗教创造了全知全能的神,然而这是虚幻的存在。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无神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人的理性的有限以及会犯错误这一事实,从而对真理和事实抱谦逊的态度。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道:“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性,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⑮恩格斯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反杜林论》中研究了当时众多科学的前沿问题,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也许会使我的劳动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成为多余的。”⑯这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

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历史活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批判旧世界基础上进行的全新社会试验,唯一的道路是在试错中总结经验,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犯错误、走弯路便是难免的。列宁在总结革命经验时说道:“在缔造前所未有的新型国家制度这种全世界历史上新的事业中,难道能没有失利和错误吗?”⑰认识并纠正错误正是走向真理的一个环节,其中的关键机制在于能够发现和纠正错误。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⑱人在实践中遭遇挫折,证明了理论的局限甚至错误,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弯路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思考以往理论的局限和错误,突破了“文革”后“两个凡是”的教条束缚,最终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在改革开放的试验中,发现错了就及时改正,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完善理论,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同样,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及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丰富生动的改革发展的实践,包括其中遭遇的问题、付出的代价、走过的弯路都是需要科学对待的宝贵财富,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提炼、反思、批判并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3.在认识与实践的反复互动中创新理论

世界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也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实践认识论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主张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因而总是有限的并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生活实践是常青的,实践不断遇到新问题,旧的理论可能失去其合理性,由此提出了创新理论的要求,同时实践的推进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这样,认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便在互动中相互推进,由此推动了认识的深化,这便表现为理论的创新。

这里,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反对“永恒真理”的主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坚持“永恒真理”的观点,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不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而是主张“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⑲。马克思主义非终极真理,也非用来生搬硬套的教条。马克思批评了僵化教条地解释其历史理论的情形,认为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⑳。在历史上,一些思想的懒汉和机会主义者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或者将它当作论证政策合理性的工具,结果抹杀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不仅有具体细节层面的深化、否定、创新,更有阶段性的质变、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都是在实践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五、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寻求认识新突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有力地说明,只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能在实践探索中开拓新局面发展新理论,事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认识就会陷入僵化,事业就会遭遇挫折。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规律就能达成目标。难道这不是浅显的道理吗?

理解并践行这一原则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从书本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理论还存在鸿沟,面临“惊险的一跃”。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要深刻领会既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直面现实矛盾并从根本上提出真问题,尤其是要创造性地结合实际进行试验性探索。因此,这不仅要付出努力,还要承担失败的可能风险。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都是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隔离开来,实质上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在现实中也必然会碰壁甚至把事业葬送。列宁说:“用心地把纯粹的理论同实践割裂开来,这难道不是蒙昧主义吗?”㉑脱离实践空谈理论或者将理论变成僵化的教义,不仅不能解释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还打着宏大理论的旗号将人带入褊狭甚至错误中,这正是蒙昧主义的表现。脱离实际、教条化地对待经典作家的“本本”,不立足实践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本本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抽离出去只剩下空洞的外壳,在实践中没有不失败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是理论创新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旨在探索新型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这本身是一次壮阔的社会试验。㉒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选择了社会主义,走出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内含思想、制度、文化的系统创新。那么,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中,如何实现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方法论。回答这一问题需要遵循上述规律,进行多层面的追问和探索。

第一,是否立足实践从根本上进行了提问并发现了问题。理论创新需要提出真问题,尤其是要抓住根本。当今世界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既有理论还存在哪些不能解释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等等。回答这些根本性问题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土壤,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直面当代人的创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和追问。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㉓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深刻把握时代的根本问题,这是进行理论创新的起点。

第二,是否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并产生了突破性理论创新的条件。面对现实的利益格局、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需要直面问题、突破陈规,在实践中做出创造性探索。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列宁说:“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㉔列宁阐明,“社会主义”是什么——它是人类对未知世界和理想社会的探索,需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预定的道路,需要人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而非按照某种书本教条或者仅仅执行官僚的命令就能实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探索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而且是在试验性和创造性的探索中进行的,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否则,理论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是空话。鼓励各地区各部门进行试验性探索,形成“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释放全民的集体创造力,持续推动理论创新。

第三,是否大胆地突破陈规成见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认识的突破虽然通过概念体系呈现出来,但其实质却是把握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理论创新是人运用理智进行知识创造的能动呈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实践经验,在突破既有认识中进行理论构建。为此,需要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解读,克服照搬西方“洋教条”的褊狭思维,立足中国实际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构建理论。在海量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知需要艰苦的探索、严谨的学风、独立的思想;同时,还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和社会环境,基于知识共享、理论与实践互动、多学科交叉等培育能够激发各方创造力的社会创新系统,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从而形成百花齐放、思想纷呈的态势。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艰苦的理论研究,大胆假设升华理论,这是理论创新的关键步骤。

第四,是否在实践中检验了理论。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是否具有真理性,将理论付诸实践验证其真伪,并在改造世界中实现理论的价值。如果只是概念逻辑等形式上的符号创设,则并非真正的理论创新。信息泛滥的时代,重复性和形式化的文字迅速贬值,也衬托出有思想性、原创性和真理性的创新理论珍贵而难得。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真理性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只有展开实质性的社会改造行动、形成普遍性的经验并取得实质性效果,才有可能实现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互动中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这是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21世纪的中国将彻底走出近代以来文明发展的低谷,以新文明的创造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改变历史进程的创举必然要求知识、技术、制度、文化的系统性创新,理论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需要并必然会产生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引领中国的航程。推动理论创新则需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互动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总结升华经验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理论。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②[瑞士]荣格著,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人格的发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8:169.

③⑦⑩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1,501,379.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⑤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110.

⑥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594.

⑧[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等著,李其庆、冯文光译.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43.

⑨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86.

⑪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11.

⑫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⑬[英]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公众舆论和自由主义原则[A].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448.

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9.

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⑰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6.

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㉑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

㉒魏波.二十一世纪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的双重试验[J].创新:2018(6).

㉓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

㉔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