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系统观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核心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世界发展的智慧借鉴。其传承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确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加强全局性谋划,在服务复兴大局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加强战略性布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加强整体性推进,在深化协同贯通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由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得以彰显。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世界发展的智慧借鉴。其传承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确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加强全局性谋划,在服务复兴大局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加强战略性布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加强整体性推进,在深化协同贯通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由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得以彰显。

【关键词】系统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①这一重要论断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②。这也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前瞻性思考,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牢牢把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有效发挥在成风化人、资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应对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智慧和力量,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需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一,把握发展大势,在鉴往知来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鉴往”是“知来”的基本前提,科学“鉴往”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对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各学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与历史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深入考察,以此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性、有效性。第二,把握发展大势,在遵循科学规律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对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对无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舍弃或转化;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有计划、分步骤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通过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转化和发展,对传统文化中流失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传统文化中缺少的内涵进行丰富和拓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永葆其生机活力。第三,把握发展大势,在有效回应时代命题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立足点是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因此,要密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重大时代命题,创新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有效解答重大时代命题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主动。

加强全局性谋划,在服务复兴大局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全局性谋划,要求将文化传承创新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厚植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不但需要物质动力,而且需要精神动力。该精神力量一方面来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而产生的科学理论指引,另一方面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价值引领。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智慧与历史经验,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诸多共通和契合之处,两者结合的实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审视,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把握,把中国和世界统筹起来谋划,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广泛价值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特别是面对当前思想文化领域激烈交流交融交锋、人民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大势,更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价值的最大“公约数”,画好思想“同心圆”,也更加需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化涵养作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修齐治平”“天下为公”“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等文化内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实践方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解惑方法,“克己内省”“慎独自律”的修身方法等文化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科学的方法借鉴,对有效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战略性布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战略性布局,要求从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不断创新话语表达的手段方法,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通过讲好这些事实、形象、情感、道理,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与重要标识,拥有独特的影响力与感召力。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价值理念和经验智慧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母体。第一,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美好价值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夯实价值根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交织叠加,使“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愈发紧迫地摆在了世人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包容和谐”“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凝练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突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瓶颈,契合了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夯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根基,为世界难题的破解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的宝贵经验智慧,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路径指引。随着国家发展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日益提升,但仍未完全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话语表达的手段方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等思想智慧,对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具有重要借鉴和启发意义,我国应在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群体受众特点,采用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的表达方式定向直供、精准传播,让国外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加强整体性推进,在深化协同贯通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整体性推进,要求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形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强大合力,营建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利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风气营造和个人品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牢坚持系统观念,在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中整体推进。第一,在深化各主体之间的横向协同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③作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一项重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深邃,其传承和创新更是复杂而艰巨,这就要求全体中华儿女都要担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汇聚强大工作合力。总体而言,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各类文化组织机构和各级阵地平台要切实承担起保护、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要有效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公众人物和青少年等各类群体要各自发挥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第二,在深化对国民教育的纵向贯通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国民教育始终,为个人成长发展提供长期价值引领,营造稳定社会文化环境,真正做到成风化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目标,需在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育学段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统筹谋划,具体而言小学阶段注重文化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产生对我国历史悠久性、文化丰富性的初步意识;初中阶段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的基本认知;高中阶段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思想品德,外化为日常行为;大学阶段注重文化使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自觉担负起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作者分别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

【注: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XSP21ZDI00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项目编号:19JZD047)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日报》,2021年1月30日。

③《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