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专家观点 > 正文

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新兴产业引领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当前,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额度低、金融工具相对单一、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优化传统银行产品服务,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多样化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加强政策金融适度调配,增强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进而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字: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  政策金融  新型贷款

一、背景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引领新时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方向。同时,新兴产业也成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6年国务院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的职责和使命,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该板块于2019年6月正式开板,是独立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有的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202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实施了注册制改革,改革后的创业板升级发展,支持模式、服务和业态创新,主要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是传统产业与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深度融合。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杠杆作用,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展望未来,引导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手段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和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保障。

二、新兴产业的概念与意义

(一)新兴产业的概念

新兴产业,是指伴随新兴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而诞生的新的产业,或是技术创新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而形成的产业。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重大突破促成的相对成本变化、催生的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社会变革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商业运作模式等等都是培育新兴产业的动因(Porter,1980)[1]。Kesting 和Pringle(2010)指出新兴产业即是指新兴出现和发展的产业,也包括经历行业发展升级调整而显著增长的产业[2]。Blank(2008)指出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产业,无法照搬现有成熟产业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早期发展阶段,面临着包括产品需求、市场环境和发展潜力等不确定性风险[3]。Carlota(2013)提出,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新兴产业是技术变革形成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其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特征,是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方向,集聚着旺盛的产业需求,因而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4]。Klepper and Graddy(1990)发现,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成长期、震荡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5]。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新兴产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驱动力;发展新兴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其二,新兴产业是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激发和引领社会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

其三,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兴产业的前沿科技和新型商业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激发强大的经济聚集力和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主动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保障。全球科技革命催生和培育的新兴产业,是世界技术潮流的代表,只有以新兴产业为抓手,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整体竞争力,积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

三、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需求与作用机制

(一)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需求

新兴产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产生和发展的,尽管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但是政府激政策、国家创新制度、人才智力资本和金融支持等也是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金融支持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外部要素。

第一,强烈资金需求遍布新兴产业的整体产业链。首先,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的研发投资需求大;其次,在新兴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制造设备和配套基础性设施投资;再次,新兴产业研发的新产品在能否形成有效市场需求、实现技术创新最终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拓展费用。

第二,新兴产业的多重融资约束需要各类金融手段的支持。首先,技术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困难。研发产出的技术知识的正外部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都具备不确定性。其次,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主要企业主体以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主,这类以研发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比例很小,以人力、知识、方案和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这不仅使其企业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并且缺乏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这些约束,都需要精准化的金融手段支持才能破解。

第三,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具有阶段性周期性特征。新兴产业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和融资模式。具体如下:

产业初创期:新兴产业初创阶段具有轻资产、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预期不稳等特征,融资能力不足,一般性金融机构很难在初创期主动给予资金支持。这一阶段的新兴产业主要依赖于内援资金、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简称“AI”)、风险资本和政府支持等。

产业发展期:这一阶段资金主要用于产品批量开发和市场推广,技术风险相对下降,市场风险突出,新兴产业不仅需要内源融资和社会资本,而且需要政府的创业投资基金、开发性金融投入和政策性贷款等。

产业成熟期:产业盈利能力凸显,初创期和发展期介入的风险资本开始退出,容易获得商业性贷款,产业内部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的股权或债权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充足资金,并且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快速扩张。

产业持续期:这一阶段产业内主要为实力雄厚的企业,产业持续期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升级转换。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不仅易于在商业银行获得间接融资支持,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大额长期资金来源。

因此,新兴产业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发展,再到成熟和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有着不同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对应的理想金融支持手段分别是:风险投资(含内源积累)+政府支持→间接融资渠道(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

(二)金融手段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建立于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上的金融体系,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金融手段主要通过三个机制支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缓解产业融资约束和提升产业资本配置效率。

首先,金融手段支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在于:首先,相比于单个投资者,金融部门能够有效降低获取信息、技术创新项目的专业化筛选和监督的交易成本;其次,金融部门的风险管理服务有利于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和科技企业经营风险;再次,金融手段能通过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与热情,促进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积累和聚集。因此,金融部门在信息生产、项目筛选与监督、风险转移与分散以及人力资本积聚方面的重要功能是金融手段支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机制。

其次,金融活动为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和手段。金融市场具备聚集和配置资金的基本功能,通过聚集闲散资金,为有资金需求的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新兴产业以科技和创新为支撑,其在研发过程中资金需求量大,但风险性较高、轻资产经营等特征严重制约着其融资能力。金融市场在其研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提供的金融支持,是有效解决新兴产业资金短缺的重要手段。金融市场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直接融资方面,在早期发展阶段,新兴企业可以凭借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项目储备以及目标市场可预期的高成长性吸引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解决自身资金需求;发展成熟后,可通过股权和债权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间接融资方面,政策银行、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的信贷资金是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间接融资来源。

最后,金融手段为新兴产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提升新兴产业演化发展的重要内生驱动力。金融手段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提升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第一,金融发展有利于降低资本流动成本,促进资本在不同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新兴企业间的优化配置,提高新兴产业内部的资产配置效率。第二,从新兴产业整体来看,多样化的金融渠道和资源以及操作便利性有助于缓解新兴产业面临的长期信贷约束压力,优化资本配置期限。第三,降低新兴产业的投资决策成本。金融市场的价格信息传递功能为新兴产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市场化判断依据,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降低新兴产业的投资决策成本。

四、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以银行机构为主导、金融市场为补充的金融体系,以及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创业投资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金融支持来源,但在目前的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不足且配置有偏

在以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传统银行为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外部资金支持。然而,银行低风险偏好属性决定了其审慎经营风格,面对新兴产业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难、处置难等问题,难以为大多数新兴产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银行倾向于为新兴产业内具有规模、技术优势和政府扶植的大型国企提供资金支持,而大量初创型中小型企业因实力、信誉和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获得大型银行大额资金支持。

(二)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受阻

资本市场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债权和股权的直接融资渠道,但实际操作中新兴产业却很难获得直接融资。首先,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不足,对新兴产业可及性不高;其次,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低效率,制度设计下的中国金融市场先天性的产权和规模偏好,使得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直接融资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多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国有或大中型企业,对绝大多数新兴企业来说,主板上市几无可能,尤其是处于培育发展期的中小型企业也很难在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上市。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资金支持严重受限。

(三)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创业投资支持不足

为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不足,新金融业态应运而生,主要包括各类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 简称“VC”,也称风险投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其中,创业投资作为传统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手段,不仅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并且还能提供“融智”服务。但是,新兴产业无法获得的充足的创业投资支持。这是由于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带一,以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相关创业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发展滞后,难以为高风险的创业投资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导致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具备敏锐判断力、管理才能和金融投资意识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匮乏。大多数股权投资机构青睐于成熟期的私募股权投资(PE),而处在培育发展期的新兴企业,难以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创业投资或天使投资。

(四)相关政策配套不足不齐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有效满足新兴产业的一揽子金融中介服务需求,企业需要多方跑路、多头对接,银企不畅,增加了新兴产业融资成本;第二,缺乏权威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市场,限制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业务的开展;第三,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顺畅。新兴产业科技成果总量多,但真正能转化为现实产出的高价值科技成果比例较低,在高度专业化的市场中,科技成果的评估、流通、转移、交易较为困难,也难以形成客观的公允价值。

五、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传统银行产品服务,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首先,针对新兴产业高风险特征,优化传统政策银行、开发银行、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机制,构建综合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科技项目评审标准,建立适应于新兴产业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如设立科技专项贷款、专项资金、专项基金支持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其次,相比于传统产业,发明专利、商标权、著作权、技术诀窍和工程方案等无形资产,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新兴产业核心“软实力”的体现,应当为新兴企业的银行信贷提供有形便利。因此,亟需创新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抵押融资方式,发展与知识资本对应的信贷抵押融资方式,让无形资产成为新兴企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标志。在银行信贷审核中,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评估管理体系,完善相应的知识、智力资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流转管理机制。同时,传统商业银行也应建立科技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增强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

再次,商业银行优化评级授信管理体系。鉴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和评估处在培育发展期的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潜力,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择优提供信贷服务。

最后,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行制宜地制定科学的授信政策和风险评价模型,实施差异化授信政策,优化授信准入标准。此外,成立专注于新兴科技领域的专业银行或专业信贷部门对接新兴产业,为新兴产业企业贷款建立专门业务流程,丰富融资产品和投资工具,满足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类融资需求。

(二)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拓宽新兴产业直接融资渠道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非市场化的制度性缺陷是新兴产业直接融资渠道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助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功能:

第一,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服务。特别是发挥债券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债券市场的整合联通发展,打通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联接;另一方面,放宽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发展企业债作为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工具。

第二,发展股权融资以满足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需求。要通过股权融资以实现新兴产业的价值发现;构建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兴企业提供多元化、多角度的融资手段支持,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发挥股权融资的分散风险、集聚要素、激励创新等优势,构建以私募股权投资(PE)、创业投资(VC)和天使投资(AI)为主的股权融资链,特别支持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以推进新兴产业实现技术、资本、人才和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的有机融合。

第四,进一步完善对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等针对新兴产业资本市场板块的制度设计,推动全面注册制的有效实施,发展以“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的场外交易市场,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熟,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

第五,构建多层次政府基金体系,完善政府主导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的功能,对于初创期并具有潜力的新兴企业,通过政府主导基金,由政府全额或者大部分承担出资义务,并由政府在基金的运营和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统筹管理政府引导资金,聚焦投资重心,提升其政策效果和使用效益。优化整合政府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协调使用好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明确产业引导基金的管理运作流程,加大对创新性、技术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产业引导基金的跨地区流动,扩大政府引导基金的覆盖范围。

第六,推进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股权投资机制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创新。风险投资作为中长期的权益投资,是创新的天然“催化剂”,与创新企业和创新活动紧密关联。因此,政府应积极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鼓励并引导企业、保险基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活动。

(三)增强政府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撬动作用,与新兴产业推动者联合设立新兴产业研究发展基金。鉴于新兴产业的技术密集属性,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科研院所智库研究的合作模式,将合作方获得的各类资本和资源充分用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提高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和投资者的回报率,建立“政产学研”良性循环机制。同时,还应重点关注新兴产业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理论源泉。政府加强对新兴产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发挥其对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根基作用,支撑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完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一方面,构建多样化的税收支持体系,对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支出给予税收减免或定期免征优惠。比如,对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固定资产享受加速折旧;从营业税、所得税和消费税等不同税种分别为不同领域的新兴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完善落实各项创新激励政策,引导创新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指导新兴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激发新兴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创新融资方式,创新以“未来收益权”或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或著作权)为质押物的新型贷款方式,并完善配套的创新融资的服务机制和评估管理体系;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作模式,如“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权质押”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简介质押模式、“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的混合模式。

第三,加强政策金融适度调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全国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防止产能过剩引发的恶性和过度竞争,提升金融支持效率,切实选准支持方向,锁定目标技术企业,提高新兴产业发展质量。当前,要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现实情况和相关数据,结合各地方发展实际,精准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形成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加强国内外、各省市区之间以及相邻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作者分别为张蓓,北京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方行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1]  Porter M.E..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1980.

[2]  Kesting S.,Pringle J. K.. Identifying emerging industries.Auckland: Gender and Diversity Research Group. 2010.

[3] Blank S. C.. Insider’s Views on Business Models Used by Smal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Firms: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the Emerging Global Industry. ArBioForum. 2008, 11(2): 71-81.

[4] Carlota P..The double bubbl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echnological roots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Financial Market Research. 2013, 33(4):779-805.

[5] Klepper S., Graddy E..The evolution of new industrie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arket structur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 21(1): 27-44.

[责任编辑:人民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