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如何发展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智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壮大是中国实现中等收入阶段跨越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和贸易摩擦冲击日益剧烈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意味着市场消费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形成,加强了经济增长的稳健性,更是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在人群分布主要是两大块,一是城市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主体是新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农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他们占了农村人口的大多数。相应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应当同时加强对这两部分潜在中等收入人群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获得稳定收入,逐渐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加强城镇常住人口技能培训

新形势下应大力加强城镇常住人口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是他们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的重要保障。实际上,对城镇常住人口的技能培训,主要还是对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他们是接受培训的主力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劳动力,而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因此,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可以保障他们顺利地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更好地胜任工作,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不仅如此,新经济和新业态的发展,往往会形成一些新的岗位需求,特别是个性化的需求会日益增多,适应这些新岗位需求,也同样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培养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要求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新形势下,应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十四五”时期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双创”大环境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加强面向科技创新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的拓展。科技创新首先需要有广泛的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人群,因此,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

加强农村科普和科技下乡

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潜力地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人口还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水平,尚未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之中。党和国家近年来大力促进农村全面振兴,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的积极努力,尤其离不开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现阶段,要提高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主要依赖于以农村科普和科技下乡为主要形式的农民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科普,推进科技下乡,通过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是实现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增长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然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很重。调查研究表明,相对而言,缺技术家庭的需求最不容易得到满足,也就是说技术还是农户最缺乏的,这表明农村科普工作大有可为,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仍需依靠农村科普,即通过科普宣传和科技下乡的方式来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使他们拥有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和种植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农业和农村互联网也逐渐得到广泛运用。为了适应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中央“一号文件”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联网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等多方面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经之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给农业带来高附加值,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大力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互联网相关的技能培训,使广大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便捷手段,拓宽信息来源和增收渠道。只有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素养和互联网使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积极推动以数字化技术为重点的农村科普工作,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农村科普”。

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来制定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计划,提供经费保障,切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特别是针对低收入农户的一体化综合性科普工作。放眼世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态,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世界各国振兴乡村采取的普遍措施。

农村科普工作一方面提升农户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增强农户的劳动和生产技能,真正帮农户掌握“造血”能力。此外,农村科普是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建设、科教兴农的基础,只有努力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达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一目标,应大力促进农村科普工作,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为此,科研人员要将研发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实用的、能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供农民使用,而科普工作者要把信息和技术引入农村,改变传统的科普方式,以生动活泼的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农民。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群体收入稳定

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开发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本,稳定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特别是要关注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与健康状况,完善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避免他们退出中等收入阶层。由于慢性病和老年病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的医药费用支出日趋增加,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支撑,老年人将面临退出中等收入阶层、滑入低收入阶层的风险。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