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担负起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一流大学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努力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切实担负起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从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到引发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机和化工技术,再到引发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信息技术,人类社会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动力机器生产、再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也使人类文明从机器文明、电气文明步入信息文明时代。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而卓越工程师群体就是打造这一源泉的主力军。一流大学必须主动提升站位格局,深刻认识“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论断,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

卓越工程师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仅就工业化来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到如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科技人力资源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研发经费投入位列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我国培育出了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找回了“失去的二百年”,实现了历史超越。面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更高挑战,一流大学要自觉肩负起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重大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领命先行。

卓越工程师是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持续加大颠覆性技术、新兴产业战略布局,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对我国产业安全形成严峻挑战。一流大学要自觉立足“两个大局”,紧紧瞄准国家产业安全重大急需,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以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新担当,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深刻把握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特质

热爱祖国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要义。“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一个工程师是否可谓之“卓越”,从战略层面讲,首先要看其能否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一系列工程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靠的正是一批卓越工程师心有大我、接续奋斗、至诚报国。对一流大学来讲,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首要任务,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将报效祖国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和职业价值追求。

敬业奉献是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工程科技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试错、持续迭代的长周期过程,需要工程科技人员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回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两弹一星”从战略决策到研制成功历经了十几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历时2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历时26年……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深海工程,其背后是几代人“数十年磨一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敬业奉献。一流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就要把学生“放在事上磨”,让学生在攻坚克难中淬炼过硬意志、涵养奉献品格。

突出技术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看家本领。技术创新是将人类认识自然成果转化为改造自然实践的重要过程,是卓越工程师作用发挥、价值彰显的主要途径。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达到第12位。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看,中国专利申请量自2019年超越美国后,2020年以68720件再次位列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程师队伍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跃升有力支撑了我国重大工程科技的持续突破。一流大学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瞄准全球产业链高端,以培养具备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己任,不断擦亮“中国创造”的金字招牌。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标准。随着新技术发明应用的不断丰富、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现代工程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以空间工程、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度综合性的复杂工程,不断刷新现代工程的复杂性程度。特别是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工程科技创新的新常态,作为多学科综合体的现代工程,其规模日趋庞大、要素日趋众多,复杂性特征也日趋显著,如高端光刻机、光电芯片、化合物半导体、重复使用运载器、低轨小卫星星座、深海潜水器等一批“硬科技”亟待创新突破,对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一流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就要紧扣“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重构工程人才能力体系,强化多维思维能力养成,培养造就更多能担纲领衔复杂工程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走好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

筑牢“夹缝生长”的精神脊梁。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不断负重抗压、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种高强度的信念考验、意志较量。一流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就要紧扣“卓越”二字,以伟大强国使命感召之、以艰苦创业校史激励之、以特色校训校风涵养之,为学生筑牢立根破岩、夹缝生长的精神脊梁,使学生一生心怀家国天下、敢于抵御遏制打压,积蓄一生永攀高峰、绝不服输的精神动力。

营造“从游大师”的育人氛围。培育卓越工程师,须以卓越之士导之,营造大师领航、小鱼从游的氛围。一流大学要着力培育一批始终心怀家国、拥有扎实学识、专精特色领域的大师,探索建立“大师引领大师”“大师塑造大师”“大师成就大师”的传帮带机制,打造“大师+”的队伍建设文化,使卓越工程师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构建“门当户对”的专业体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过程。一流大学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脉搏,超前研判行业产业发展需要,“门当户对”谋划学科专业顶层设计,使大学学科专业发展能够同行业产业发展同轨共进,并始终引领支撑行业产业发展。

打造“真刀真枪”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好的“磨刀石”。一流大学要充分运用国家重大项目攻关优势、行业产业协同攻关优势,将真项目、真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锻炼的“练兵场”,构建起贯穿本硕博培养的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有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努力使学生在“真刀真枪”实践中磨砺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