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于广度、深度和温度三维逻辑起点,精准把握课程思政对于思政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全方位拓展,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满足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引到深处。
推动全员育人,融合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能扩展思政教育的广度
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两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二者交叉融合,优势互补,为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课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又鉴于教育教学的客观形势,在高校育人工作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双线队伍是很难实现育人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唯有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将专业课教师纳入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中,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方能真正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落地开花,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一是推动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高校应当首先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学校每个专业的每位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每个学科的每门课程也都富有育人效能,因而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并不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利”,而应当是包含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内,并且以专业课教师为重要主体的一项协同育人事业。通过多个主体协同配合而组建成一支相融互促、有机统一的思政教育团队,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单点育人模式,以全员参与带动全方位融入与全过程渗透,成为构建广覆盖“大思政”格局的有力抓手。二是融合思政元素。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对于高校而言,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和关键,而专业课程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因而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明确的是,思政元素之于专业课程,是内蕴而非嵌入的关系。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真正实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注重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能开掘思政教育的深度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不动摇,坚定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这一理念不松懈。课程思政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重新统一的回归,有效开掘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一是注重知识传授。从“课程”角度看,“课程”是“思政”的载体,如果不将课程知识讲透彻,价值引领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教师必须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力求将各个知识点逐一落实,让学生尽可能吸收领会。二是实现价值引领。从“思政”角度看,“思政”是“课程”的方向,如果不强调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性,知识传授终将沦为没有灵魂的躯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师乃至任何教师而言,“传道”永远摆在是第一位的,教师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做价值引领的“人师”。高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师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会跳出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的局限,善于提炼知识体系内蕴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深入研究课程内容隐含的政治认同、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等宝贵的价值层面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共鸣,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引导大学生在不懈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放飞家国梦想。
尊重内在规律,关注学生需求——课程思政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
“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我国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仅是科学的工作,同时归根到底也是做人的工作。值得肯定的是,这项工作既始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体现了统一性,又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需要,体现了差异性,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注入了强烈的思政感染力和深厚的育人魅力,也让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温度。一是尊重内在规律。课程思政建设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三者于一体,兼顾了不同的专业特点、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所面向对象的具体要求。具体而言,它能够做到既因事而化——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又因时而进——将时事动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因势而新——将中国国情与国际形势相结合,精准把握时机,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教育铸魂育人。二是关注学生需求。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因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及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路径,尽可能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并且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把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以隐性方式为青年学子筑牢思想根基。
当然,我国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当下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尚且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助推课程思政建设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图景。(作者:王晶可 孙秀丽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情况: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研究》和2021年度温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