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在习惯、道德等因素影响下,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自愿参与的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分配。在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方面,德国不仅有着优良传统,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2010年至2019年,德国的捐助指数在调查的126个国家或地区中综合排名第18位,这得益于其发达的社会组织和广泛的社会参与,也有赖于其较为完善的配套制度。
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调查数据来看,德国第三次分配领域的社会参与意愿和程度都比较高。就慈善捐赠而言,德国捐赠理事会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1900万德国人进行了捐款,约占德国10岁以上人口的28.5%,个人捐款总额达到54亿欧元,同比增长5.1%;每笔捐款平均40欧元,每人每年平均捐款7次,这两项数据都达到了德国历史最高水平。从捐赠目的来看,2020年,用于儿童与青少年福利、灾难救助、助残、教育等人道主义援助的捐款占比最高,达到了75.6%,约40.84亿欧元;其他捐赠主要用于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福利、体育等领域。就志愿服务而言,德国志愿服务调查(FWS)报告显示,1999年,德国14岁及以上人口中有30.9%至少有一项志愿活动;2019年,这一比例提升至39.7%,参与人员从2160万人提升至2880万人。即使没有参与志愿工作的人群也有较高参与意愿。2019年,58.7%的非志愿人员表示愿意从事志愿工作。从服务领域来看,体育运动领域的志愿者比例最高,约占13.5%;其他还涉及文化、音乐、教育等领域,其中约4.1%的德国志愿者致力于环境保护或动物福利。整体而言,德国个人捐赠的规模与志愿活动的参与率不断提升。
有效的激励保障。德国通过有效的激励保障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意愿。“疏堵结合”的税收政策是其基础性制度安排。德国一方面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实行7%到50%不等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另一方面对慈善组织和捐赠者实施税收优惠。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慈善目标的社会组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一般会免除法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商业税以及净资产税。捐赠的个人或公司,最高可以扣除5%的应税收入;对科学、慈善、文化类组织的捐赠其扣除比例上限可以提升至10%;如果个人或公司的捐赠超过应税收入,允许摊销,可以回溯1年并分别延长至此后5年或6年。德国政府还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德国捐赠理事会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联邦部门的资助下开展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升项目。为了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德国先后颁布了《促进青年志愿服务法》《联邦志愿服务法》等法律,规定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与志愿者之间必须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可以获得免费食宿和工作服以及一定的经济补助,并且必须接受特定期限的培训指导。
规范的监督管理。德国通过规范的监督管理以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为此,德国强化慈善法制建设,采取分散立法模式,将慈善活动的有关规范分散在多部法律之中,例如《德国基本法》《德国民法典》《德国结社法》等等。慈善组织通常在其所在辖区的地方法院登记注册,作为普通的社团法人经过规定的登记程序即可成立,但是作为财团法人需要先取得所在州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登记注册。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出具组织公益性的认可证明书并决定是否给予免税待遇,原则上每三年进行一次免税资格审查。尽管倡导结社自由,德国政府也规定了严厉的追惩机制,如果慈善组织的目的和活动与宪法、刑法相抵触或不利于国际团结,该组织会被取缔并没收财产。德国政府倡导慈善组织在法律范围内的自治管理,一方面推动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发挥行业组织在慈善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DZI)是其有代表性的权威机构。该组织自1992年以来向符合其申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其审查的内容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如果慈善组织不再满足其审查标准,捐助徽章还会被撤回。
系统的理念培养。德国通过对慈善理念、志愿精神的培育夯实第三次分配的道德基础。德国的慈善教育,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作用。德国家庭引导孩子从关爱动物、家务劳动做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还会带领孩子参加助人的公益活动以及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进而培养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学校教育具有主导性作用。德国学校将慈善教育贯穿各个学科、不同阶段。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相关慈善课程,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平等、宽容、仁爱、互助的慈善理念。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多会选择做一年左右的志愿服务,其中有志愿服务社会年和志愿服务生态年两类项目。社会年项目主要服务于社会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等机构,生态年项目主要服务于环境保护机构。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德国通过慈善组织、媒体等机构,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氛围,动员民众广泛参与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2004年以来,德国每年九月举办“公民参与周”,通过集中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志愿工作。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德国在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第三次分配领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个人捐赠方面,虽然德国个人捐赠的规模不断提升,但是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差距,如全球最高国家个人捐赠约占GDP的1.4%,而德国是0.16%。德国捐赠人数、捐赠者占1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2005年至2020年,捐赠人数从3460万人下降到1900万人,捐赠者占比从50.9%下降到19%。个人捐赠以老年人为主,70岁以上的人捐赠最多,占到总额的44%,而这一年龄组的人数也下降最多,2020年减少了20.9万人。在志愿服务方面,参与程度还存在着明显的移民背景、教育背景等结构性差异。有移民背景的人志愿工作参与率仅为27%,无移民背景的人其参与率是44.4%。在过去20年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志愿服务参与率都有所提升,但是程度大不相同,这也导致志愿服务参与的教育背景差异明显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