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北京3月18日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68期刊发《善用“大思政课” 争当思政“大先生”》文章,作者为卢黎歌、向苗苗、李丹阳。全文如下:
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发表三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周年。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在教学实践中力行之、探索之,争当思政领域的“大先生”,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门普普通通的传授知识的课程,不能就思政课论思政课、就教育论教育,而必须把思政课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中、放在国际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中、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的形势中,用战略眼光看待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到善用“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的“3·18”讲话,第一次对党在新时代关于学校思政课的理论创新作了全面阐释。“3·18”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遵循,并就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整体部署、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这对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开好思政课为什么要“理直”
“理直”,就是要讲清开好思政课的道理,是解决对思政课的认识问题。学校是育人的摇篮,然而从现代学校诞生以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简称“三人”)就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和争议的问题。不论哪个国家、哪个阶级、哪个利益集团,倘若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角度上,对“三人”的诉求就会不同。但就其目的而言,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符合本国家、本阶级、本利益集团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在“三人”上一直是旗帜鲜明并一以贯之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国际敌对势力一直致力于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接班人的企图从未停止。这种争夺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越来越激烈。正因为如此,“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可是,有的同志、有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认识并不十分清醒。在舆论场中出现诋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抹黑学校思政课的噪音时,他们也随波逐流,跟着唱衰思政课,更有人甚至散布思政课“无用论”“压缩论”“取消论”。客观地讲,学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方面,尤其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学生的变化也的确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善意的批评、建设性的意见,对改进思政课、提高思政课实际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诋毁、抹黑、唱衰、取消的论调,都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歪曲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际,而且毒化了社会舆论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了误导,对思政课健康发展形成了干扰,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形成了冲击。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校思政课都围绕着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对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政治与学理的宣讲、解读、发声、解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全盘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肯定成绩,并不意味着掩盖问题。以偏概全、以特殊概普遍、“以一段概全程”,在思想方法上是不可取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社会舆论场曾不时出现贬低甚至否定思政课的议论,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有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甚至有的学校管理人员对思政课教师也另眼相待,究其原因就是这股存在于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作祟。厘清“理直”,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回击这些负面影响,为思政课正名,为思政课教师鼓劲。
开好思政课为什么要“理直”?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学校教育所培育的人才,最终服务于谁?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就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下简称“四为”),是衡量我们“为谁培养人”成败的标准。要使学生的“德”达到党和国家需要的标准,就要开好思政课。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教育的“产品”是人才,所以“四为”是人才的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然要求开好思政课。三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育人的整体结构。每一门课程都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它在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形成科学的思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等方面,是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课程,是关键性的课程。
开好思政课为什么要“气壮”
“气壮”,就是要讲清开好思政课的底气,是要解决教师的信念信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志气、骨气、底气”,这样才能以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试想,思政课教师本身都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信念和信心,或者对自己讲的道理都不甚相信,又怎么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站上三尺讲台为学生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这三力来源于教师的底气、信念、信心,需要“信坚”“气壮”。为什么有的思政课教师底气不足?因为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曾一度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受到这种舆论的影响,不仅有人瞧不起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师“门槛低”、不需要多高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去上思政课,严重挫伤了思政课教师的自尊心,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而且有的思政课教师自己也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因此,必须澄清思政课有没有学术、是不是专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思政课教师底气不足的现象就难以根治。
所谓学术,是指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运动、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活动及其产出的成果,是系统的、专门化的学问。学术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科学。既然在工科中研究零件毛坯加工工艺是学术,在理科中研究数字运算是学术,在农科中研究植物、昆虫是学术,在医学中研究人的器官理学是学术,在文科中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是学术,那么为什么研究更为复杂的人的思想变化不是学术呢?思政课教师所关注的、讲授的,是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是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哪一个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哪一个不是具有学术含量的?哪一个不是富有挑战性的?
所谓专业,是指专门的学科(门类)、职业的学问,以及人对特定问题透彻了解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伴随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总结、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专门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为思政课教师不是专业人才,认为思政课教学人人都能胜任,是对我国学校专业的“色盲”。思政课教师自己更应该在学术、专业的认同上“气壮”。
开好思政课,我们不仅有理由“气壮”,而且有信心“气壮”。一是有党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二是有时代的需要。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凝心聚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三是有学生成长的需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四是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五是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尤其是“3·18”讲话以来,思政课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和发展的春天。六是思政课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理论支撑。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内容不断充实的源头活水。其二是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果使思政课有了更为坚实的学理基础。其三是物质、技术支撑。教学的物质保证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思政课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手段。其四是人才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可靠后备力量,使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了跳跃性的改变。其五是制度支撑。各项政策的出台,对各级领导尤其是学校党政领导的规定性要求,都有利于思政课建设的顺利实施。
开好思政课,需要上升到善用“大思政课”的高度
以“3·18”讲话为标志,我国学校思政课建设进入全覆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周密部署和政策推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方向、改革创新举措和要求。三年来,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完善了思政课教材体系,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材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如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下一步在全国各类高校进行有效推广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把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为改革创新目标,把“八个相统一”作为基本遵循;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增加了教师数量,提高了教师质量,加大了培训力度,加强了后备教师培养力度,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破“五唯”效果明显;在思政课建设格局拓展方面,整体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了跨校联系互帮机制和平台。总体而言,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仅要抓好“关键课程”建设,还要统筹抓好与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相关的其他领域和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科思政”建设,抓好“三全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宽、形式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大思政课”概念,引领思政课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阶段。2021年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一年里,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并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2020年抗疫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样的历史背景也为学校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提供了更多令学生信服的教育资源。善用“大思政课”,必将使学校思政课获得更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受到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思政课”的“善用”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这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对“大思政课”的理解
“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形态。对“大思政课”概念,目前尚未见到权威定义。笔者的理解是,“大思政”即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众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开展“大思政”的课,即为“大思政课”。对于“大思政课”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贯通历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是从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出发去探讨“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国之大者”等重大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大思政课”相较于我们之前理解的思政课,其特点突出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课堂容量等几个方面。正是这些要素所体现的“大”,构成了有别于“小思政课”的思政课新形态。
一是教育主体之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等全体教职工。此外,校外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正式社会组织成员、各级先进模范人物以及各界优秀成功人士都是潜在的思政课教师。
二是教育内容之大。“大思政课”的提出是为了对接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完成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其目的是使思政课教学及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还涉及思维科学和沟通交流等应用知识。教育者应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讲好“大思政课”。
三是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大思政课”教学需要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之中。要推进思政课教学实现“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中讲”的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实现教育教学的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协同育人的格局,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的全面覆盖,为“大思政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何要善用“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这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不仅要正确且具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方式方法、讲透讲清学理政理,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对此,“大思政课”的要求更高。“‘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首先,“大思政课”具有更加鲜明的目标。在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更加迫切,对思政课建设的认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与任务更加鲜明。其次,“大思政课”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就思政课内容本身而言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但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讲透讲深学理、讲清讲好相关知识,便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钻研。同时,“大思政课”还具有多维的领域。在空间维度上,要更加充分、合理、科学地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网络等各种类型的教育阵地;在时间维度上,要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有序且持续地衔接和递进。再次,“大思政课”应具有综合的效果。如前所述,“大思政课”具有各类教育主体,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维的领域,要实现整体功能最优化并非易事。
如何善用“大思政课”
1. 深用理论,研用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因此,善用“大思政课”必须用深用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那里,有人民的英雄,有英雄的人民,有‘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的阔步向前。”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现实折射着对应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是人们理想、信念和情怀的对象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譬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医务人员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广大青年学生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将抗疫的鲜活案例融入讲坛、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一成功范例,为我们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启示。因此,要学会钻研并科学运用教育素材。
2. 广用队伍,足用资源。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不仅包含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干部,还包括校内校外的各级各类人员。善用“大思政课”不仅要注重对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把握,还要注重对全党全社会的精兵强将、行业翘楚的培养和规范化管理,更加充分、合理且科学地运用教师队伍。此外,对“大思政课”的善用离不开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如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平台资源、遗址文物资源以及社会各类资源,辅助教育主体在有序整合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深入领悟其中蕴藏的生动实践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3. 精用知识,潜用价值。思政课对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但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并非忽视其知识性。若思政课陷入空洞的喊口号式的价值观说教,而没有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思政课教学便难以达到价值引导的目标;同理,若思政课教学仅强调其知识性,教师授课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和整理而无任何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知识点、考完便将其抛诸脑后,那么这样的思政课也是不成功的。由于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渗透性,所以思政课的价值观引导既要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又要在引导中潜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4. 妙用配方,巧用方法。讲好“大思政课”,还要善用科学思维方法。一是善用历史思维,把新时代的中国置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和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进行思考,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与学生思想共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善用辩证思维,着力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建设高水平的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把“大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八个相统一”,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善用系统思维,打好组合拳,运用好大队伍、大内容、大课堂的优势,挖掘好大资源,搭建好大平台。
争当思政“大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广大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涌现了一大批立德树人的时代楷模和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在此基础上,广大教师还应善用“大思政课”,争当“大先生”,把“大先生”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中。
何谓“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语境中,“先生”一般是对传授学问者的尊称,也有人用其称谓受人敬仰的有文化有德性者。“大先生”更是对教师中德业双馨、具有大贡献大智慧大影响者的尊称。“大先生”是先生中的精英,是教师的杰出代表和楷模。社会认同、大众敬仰、学生崇拜、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判定“大先生”的基本指标。大家所熟悉的我国新文化运动,因其推动我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而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陈独秀等就被中国人民尊称为“大先生”。提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西迁精神”,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在交通大学西迁壮举中带头“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彭康、钟兆琳、陈大燮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专家、大教授。他们是新中国孕育出来的“大先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楷模。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如果我们把先生作为经师来对待的话,那么“大先生”就要按人师来要求。
思政“大先生”大在何处
思政“大先生”不仅仅是先生,也有别于一般的“大先生”。
一要有“国之大者”的大胸怀。这是“政治要强”要求的体现。“思政大先生”有大胸怀、大志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扎根于心,积极践行教育“四个服务”。当前,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的思政“大先生”,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胸怀“国之大者”,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
二要有爱民为国的大格局。这是“情怀要深”要求的体现。思政“大先生”要有大爱心、大情怀。这种爱,体现为对国家、民族、同胞、国土的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对党和政府的爱,对父老乡亲和家人的爱。这份爱,体现在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对党的教育方针不打折扣地执行;体现在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体现在对教学高质量、高效果的执着追求,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情实感投入。
三要有紧跟前沿的大学问。这是“思维要新”要求的体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培养的时代新人,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思维方面的要求。思政“大先生”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自觉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要有“三个面向”的大视野。这是“视野要广”要求的体现。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大视野,对于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历史性的关键引领作用。思政“大先生”,一是必须有知识视野。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学术基础,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前沿成果,具有对各种信息、知识、社会思潮、价值导向、文化现象敏锐的洞察力。对错误的思想,要敢于亮剑、善于批判,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二是必须有国际视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树立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是必须有历史视野。要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五要有谨言慎行的大境界。这是“自律要严”要求的体现。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思政“大先生”不仅要严格遵守外在的法律规范、道德准则和纪律要求,还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以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时代、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精心准备和讲授好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品,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其思想境界的体现。
六要有身正为范的大品格。这是“人格要正”要求的体现。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亲师信道呢?关键在于人格魅力。思政“大先生”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为人师表,“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课上课下不一、网上网下不一,必然会失去学生的信赖,也不会被学生所热爱、亲近。
为什么要争当思政“大先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历史性突破,一批批“大先生”应运而生。这批“大先生”作为杰出教师的代表,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追赶世界科研领先水平、培养一流优秀人才、甘为人梯提携后生等方面,都起到了领军、示范、榜样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创建之初,就有一批老先生为之奔走呼吁、呕心沥血,从课程建设到学科建设,从本科到第二学士学位班的创建再到硕士博士学科点的成长成熟,无一不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心血。这些老先生,有的已经作古,有的退休了还在关心思政课的建设、学科的发展和马院的成长。他们可能没有评上“帽子”、戴上奖章,没有令人羡慕的亮丽光环,但是他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追求精品、甘为人梯、不图名利的品格无不令人动容。他们就是我们思政战线的“大先生”,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尊敬的前辈。当我们为思政课拥有今天的地位、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自豪的时候,当我们的青年学子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仅靠自己奋斗的结果,更不能心安理得地在大树下“乘凉”“躺平”。跑好接力赛,完成老先生们未竟的事业,争当思政“大先生”,才是我们应不懈努力的方向。
从教育的国家战略定位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优秀人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青年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教师首先要有志气、骨气、底气,争当思政“大先生”是顺应当前形势和时代呼唤的正确选择。
从学生成长的科学规律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资源的积累期,他们身心显著成长,情感逐渐丰富,对各种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探索、对情感互动的需求都处于高峰期,但是其思维的发展仍可能处于偏执期。虽然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不断向好,但是西方对我们接班人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想观念上的精致利己主义,文化上的“娘炮”“自鄙视”,生活上的消费至上、享乐主义,事业上的“躺平”选择等等,都会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和价值选择产生消极影响。对理想的憧憬和思想上的迷茫,构成青年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需要更多的思政“大先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成才。
从教师队伍的职责使命看,思政课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导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高质量的,不仅在政治、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对教师作出了规定,更是在视野、思维、创新、道德、人格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更多教师争当思政“大先生”。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加具体。当前,在受表彰的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国家名师、人才培养项目中,都有了思政课教师的身影。这也为广大教师争当思政“大先生”树立了标杆、增添了动力。
如何争当思政“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中国青年提出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殷切期望,也对新时代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时指出:“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思政课教师“六要”的要求就是更高要求的具体化。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思政“大先生”更是责任重大。青年教师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把自己锤炼成为思政“大先生”。
第一,从当好普通老师入手。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从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章教案、讲清每一个重点难点、带好每一个学生的细微之处入手,逐步积累,成为合格教师。第二,从对标“四有”“六要”着力。要逐步提高自己的立德树人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为成为思政“大先生”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用良好心态定位。争当思政“大先生”的“争”,不是争名夺利,不是争“帽子”、争“牌子”、争荣誉,而是在大胸怀、大格局、大学问、大视野、大境界、大品格上争创先进,争站高位,争立德树人的高质量。第四,以思政“大先生”的优秀品质定标。胸怀“国之大者”是对“大先生”的生动概括,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品质。例如交通大学彭康校长,他不仅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大哲学家,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是交通大学西迁丰碑的奠基人。彭康校长从国家建设大局出发,义无反顾带领广大师生从繁华大上海迁到渭河之滨,扎根黄土地、奉献赤子情,有力推动西部教育发展,为建设大西北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入基层、爱护学生,成为深受全校师生尊敬爱戴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优秀品质,在每个新中国培养的“大先生”身上熠熠生辉,鼓舞激励着每一个后继者。
“大先生”的鲜活事迹启示我们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争当思政“大先生”的良好氛围,为涌现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思政“大先生”打好条件基础。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多方位、全领域的综合素质,为兴贤育才争当“大先生”。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研究”(项目批准号19JZD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卢黎歌,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向苗苗、李丹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