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

经济大家谈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黄恒学

稳中求进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工作总基调,对于做好我国经济工作、提高治国理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稳定经济大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设定了政策方向。当前,需要政府和市场等主体协同,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切实发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长期政策效果。

实现稳中求进需要处理好哪些现实问题

在思想层面,要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树立坚定信心和良好预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稳与进的关系。“稳”是前提、是基础,奠定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局;“进”是目标、是趋势,明确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稳与进相辅相成,揭示了变与不变的相对性,要用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科学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预期,把握我国长期坚持稳中求进的成功经验,明确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避免因为经济波动和短期的低迷而对长期经济发展丧失信心和预期。对此,政府加强预期管理、提供有效激励是必要的措施。

在环境层面,要有效应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带来的挑战。来自国内环境的挑战一方面在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效率”“唯GDP”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对我国经济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是世界性的,各国都面临着这一共同挑战,再加上全球性疫情的冲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我国必须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出有效应对,在新发展格局下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谋求不稳定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在政策层面,各项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要兼顾全面性、充分性、系统性。为保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有效实施,我国必须打好政策组合拳。从政策目标来看,各项政策必须将稳和进统筹结合,只求稳或只求进都将导致政策的片面性。从政策内容来看,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针对适时的经济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要点,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了“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面的政策组合,丰富和拓展了政策内涵。各项政策必须在变化中求新、求进、求突破,弥补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发挥我国市场经济的优势和潜力,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新动力。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党的统筹布局和集中领导下,将经济稳定和政治、文化、社会、人心等各方面的稳定相结合,既为经济进步创造稳定的环境,又通过经济稳定增长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条件。从党中央到基层,都要高度重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在制定和执行决策上吸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为经济稳中有进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效指导。此外,需要发挥党的宣传影响能力,在全社会各领域营造稳中求进的氛围,提升人民对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认识和理解。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政策的践行者,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带领群众深入实践,调动群众参与稳中求进工作的积极性。总之,党能够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促使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社会各项事业,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必须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充满积极性和创新性,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巨大、发展潜力巨大,但面临着中小微企业成长难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要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产权保护,为市场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提供适度的、有效的、科学的市场监管。我国的“六稳”和“六保”政策就直接表明了稳定市场主体的重要性,并从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等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领域提供了政策规范,在今后市场经济发展中需要针对各项政策制定配套性的、精细化的实施方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调动国内投资与消费的潜力,缓解需求收缩的压力;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建立稳定的商品和服务供应链,避免供给冲击;必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最终推动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

最后,必须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发挥政府改善民生的基础作用。在各项政策上,应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具体来讲,既要把握宏观经济的规律和走势,稳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又要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微观市场经济活动,鼓励创业创新;还要建立和完善涵盖收入、物价、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交通、环保等全部民生领域的社会政策体系,切实保障民生福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只有增强发展的均衡性,牢牢把握民生底线,才能构建和谐的、持续的、进步的社会。站在政府治理的新阶段,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第三方主体的作用,让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民生建设中,不仅稳定经济、稳定社会,更稳定民心。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要在量上保证社会财富的增加,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市场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要在质上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促进城乡间、地区间经济相对均衡。政府必须在决策上坚持稳字当头的目标,在实践中克服不稳定因素、实施利于稳定的举措,让全民共享稳中求进的成果。

总之,在当前及今后的时期,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其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积极作用,调动政府、市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原则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稳致远、长效发展。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