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坚持系统思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 姜长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提高,对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也作为“定盘星”有效抵御了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筑牢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通过政策创新和宏观调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系统思维和产业链思维,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一是将鼓励主产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同落实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结合起来。结合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通过启动和升级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等措施,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推动“藏粮于主产区、保护种粮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同时,鼓励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加强合作,协同打造增进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运共同体”。要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人口数量和畜牧业规模,分类确定并适当强化对粮食自给率的底线要求。

二是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供给是生产和流通有机结合的产物,实现粮食安全追求的不是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平衡,而是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因此,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固然重要,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同样关键。加工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流通,对粮食供给和需求都有深刻影响。要按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要求,统筹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加工能力、综合流通能力建设,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工和流通能力(包括仓储物流能力)布局,促进其有机衔接、动态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也要注意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将统筹加强粮食生产、加工、流通能力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粮食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增强粮食安全相关政策的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粮食市场调控,要注意生产、加工、储备、进出口、需求引导甚至农资供应或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协同发力。出台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政策举措,要注意增强其同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应同完善农产品市场需求引导和宏观调控机制结合起来,推进粮食产业链运行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借此,更好地平抑粮食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波动,减少资源投入,促进粮食产业链优质高效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也有利于减少粮食产业链运行和粮食消费过程中的浪费。从系统观念出发,粮食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粮食市场调控,还应更加重视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如当前应重视国际航运价格飙升、全球流动性过剩,甚至主要国家财政、金融政策走势的影响。

优化粮食市场调控应更加重视弹性思维、区间思维和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设计。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的体制性、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复杂性和出现不定期反复的可能性,增加了国内外粮食市场调控的难度。粮食市场调控应更加注重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防止矫枉过正、调控过猛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更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防止调控政策对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反映滞后形成顺周期调节的问题;要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粮食市场调控经验教训的研究和比较分析,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具体来说,在调控中要“多用文火,少下猛药”,多些有的放矢、前瞻分析。对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关系的变化,既要保持必要的前瞻性和敏锐性,注意下好“先手棋”,又要注意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审视出台调控政策后,要对新调控政策作用生效的过程保持必要耐心和定力。当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超过一定“阈值”后,出台调控措施要及时果断,做到“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