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岁月穿梭,
小院之中,紫藤几度开落,
见证着她的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十年,办学兴业,
红楼之下,从拓荒草野,到桃李满布,
她敢为天下先,创造出新的世界。
她是燎原的星火,是引航的灯塔,是矗立的标杆,
人们亲切称之为“五道口”,
也赞誉其为“金融黄埔”。
传承创新,笃行奋进,
从2012年到2022年,
是属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
拾年。
时针拨回到2011年,为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而诞生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业界称之为“五道口”)已然走过三十载春秋,从这里走出的五道口学子已经站到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前沿,五道口“金融黄埔”之名四海传播。彼时,恰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清华正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奋勇迈进。在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浪潮之下,一场注定被历史记录的合作——五道口并入清华大学正在悄然酝酿,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一年后,经过周密筹备,终于迎来了清华五道口正式成立的时刻。2012年3月29 日下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大会隆重举行,标志着其正式加入清华大家庭,成为清华大学第17个学院。
(图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大会现场)
学院首任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成立是时代的产物,是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高瞻远瞩、共同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重要举措。”从此之后,五道口注入了新的力量,她将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建院之初,百业待兴。学院上下秉承“不怕苦,敢为先”的精神,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迎难而上,确保了筹备和建院事宜的平稳过渡。“就是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大家对学院的未来充满了憧憬”,谈及往昔,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因为所有人都坚信着这条道路,对这所学院充满希望。随后,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让学院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崭新画卷,徐徐开展。在一个个机遇与挑战中,学院不断夯实基础寻求突破,在永不停止的思考与行动中实现超越,“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五道口传统在学院持续前行的步伐中不断升华。
如今,悠悠十载,弹指而过。从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到走上正轨、勇担使命的稳步发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始终与中国金融改革同呼吸、共命运,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十年,是引才育才、立德树人的十年。
一树一树的花开,直至青山满春色。十年来,在五道口金融学院这片哺育了无数领军人才的沃土上,一直闪耀着人才效应的光芒。
筑巢引凤栖。2013年元旦,学校领导、学院理事和领导带队,远赴大洋彼岸,组织了建院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海外师资招聘。这是清华五道口首次在国际金融学界亮相,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全凭热血和勇气,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事实证明,这一步不仅行得稳、更走得对,恰如暗夜中点亮火种,拉开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序幕。
(学院于2013年赴美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年会引进师资)
截至2021年12月,学院拥有全职师资24名,其中18名获海外名校经济学或金融学博士学位,8名具有海外执教经历,6名长聘系列教师入选国家高端人才项目,一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立足中国市场兼具国际视野的一流教师队伍已经建立,一种吸引、聚集、造就优秀教师队伍的良好氛围已经成型。通过强化政治引领、狠抓师德师风、创新管理机制,学院人才队伍质量和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新局面。
紧密联系业界是学院的办学传统,更是办学优势。2012 年并入清华大学以后,学院延续了导师外聘的传统,聘用业界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和兼课教师。十年来,有百余位来自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的业界导师在五道口讲学授课,他们是学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坚力量,他们和全职教师一道,形成了学院专兼融汇、理论与实践并重、独具优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引领下,五道口金融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什么样“精气神”的人才?五道口小院中的他们,既有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金融专业硕士、金融MBA硕士,也有立志科研道路的金融学博士,还有“百战归来再读书”的EMBA、GSFD和高管教育项目的学员……他们带着对前沿问题的探究精神而来,载着观察并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思想方法而去。截至2021年7月,五道口共培养了2592名硕士研究生、317名博士研究生、303名金融MBA、529名金融EMBA,以及近6000名高管教育和全球金融 GSFD的学员,一届又一届的五道口学子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十年来,学院全日制硕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专业对口率100%,就业方向立体化、多元化:有的同学选择站在市场前端,在工作中积极探索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有的同学选择公共服务事业,在宏观管理的大舞台上实现理想抱负;有的同学选择扎根深厚土壤,在基层一线、在老少边穷地区,以及金融欠发达地区充分施展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虽然就业去向不同,但大家都在为践行学院使命而矢志不渝地奋斗。
“大家不把完成作业、发表论文、拿到学历、获取奖项作为学术研究目标,也不抱着建立人脉、学会赚钱的本领或是‘学而优则仕’后行使权力、制定政策的打算,而应该不骛虚声,不求虚名,用一生去追求真学问,做淡泊清明的真学者。”学院院长张晓慧的话,声声入耳,声声入心。
(图为小院中盛放的玉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里,有五道口人对教育的信仰,也有五道口人独有的浪漫——十年前,学院门口种下了两株高大的玉兰树,它们当时30年树龄,和五道口同岁。如今已40年树龄的玉兰树更见高大挺拔,每年3、4月间,朴实、圣洁、典雅的玉兰花为学院之春奏响雅乐,见证着一场场的师生际会。正如学院每年毕业典礼中的歌曲《记住你》中所唱:“记住你,经历水木年华才有桃李争艳;记住你,踏遍风雨征程不忘心灵家园。”
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自由盛放的灵魂,是五道口小院所给予个人的最深重的呵护与珍视;若深探树木之根系,他们又都坚定执着、牢牢站定。有根株于下,有叶荣于上。就像学院党委书记顾良飞对毕业学子的寄语:“希望你们将个人的理想价值信念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牢牢结合在一起;将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牢牢结合在一起。”
这十年,是破旧立新、立德立言的十年。
纵使“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五道口亦坚定站在时光里,昂首迎接太阳。以仅有的金融专业硕士和金融学博士两个项目作为原点,清华五道口开始耕耘,多元人才培养体系被一步步搭建起来。从2012年起,学院陆续开拓金融EMBA、清华-康奈尔双学位MBA、高管教育、全球金融 GSFD、技术转移硕士等教学项目,无不昭示着学院在努力培养“金融变革的推动者”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
这些探索中,有一次次从“0”到“1”的创业冒险,有携手藤校开启的全新篇章,有积极突破边界的“破圈”之举,也有跨界强强联手的双向奔赴……时代是出卷人,清华五道口主动回应时代之问,积极探索金融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不负育人使命。
建院之初,学院便将筹建一流智库的目标定位于“提高我国金融政策性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高举高打的位置上。2014年5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正式成立。201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担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他表示:“研究院要从国家定位和全球视野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以高端的学术标准发出独立声音”。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2017年,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筹建成立,作为一个交叉类科研机构,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四个学院在各自领域领先的科研水平,为金融科技行业提供前瞻性研究和实践指导。
目前,学院已形成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两个校级研究院和32个院级研究中心组成的科研机构体系,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两翼齐飞,学术水平和智库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刊一坛一会”,是学院成立之初的布局和期望,如今已经是清华五道口品牌体系的“重器三足。
“一刊”:《清华金融评论》。
2013年11月,第一期《清华金融评论》印刷出版。作为学院发展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它用一个崭新领域的开拓来诠释五道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教育与金融业界合作打造高端金融智库平台的探索。经过多年发展,坚持以“顶天、立地、学术、政策”为办刊原则的《清华金融评论》无愧为五道口的媒体先锋。
(图为《清华金融评论》创刊号封面)
“一坛”: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闭门造车,往往不得其法;广开言路,方能出门合辙。学院积极搭建舞台,创设机会展开学术交流,让世界倾听中国金融的声音,寻求共同探索的答案。从2014年起,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成为金融界的一大盛事。每年春天,论坛上鲜明的道口红,全球瞩目,愈加夺目。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学院理事周延礼曾这样评价:“清华大学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为国内外顶级的金融界人士搭建了交流平台,对政策制定产生积极影响,为引导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图为2014年举办的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会场内外)
“一会”:中国金融学术年会。自2016年以来,中国金融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5届,年会不仅鼓励对中国金融问题的研究,更致力于推动最新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促进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为国内外金融学界、业界提供了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学院一张亮丽的名片。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学院以理论为实践领航,切实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中的生产力,主动建立起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国情的研究导向,直面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关键问题。立德立言,五道口人担负起为国家金融领域提供决策支撑的重任,为之贡献思想成果和政策建议。
这十年,是硕果累累、继往开来的十年。
既然选择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必定生长不停,铭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气魄,五道口面向未来新十年,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小院有围墙,却无藩篱。只有真正关心实际发生的事,才能写出好的政策建议,才能讲出好的学术故事。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表示,“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学院教师们心头的共同课题。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高水平学术论文达260篇,出版著作37部,承担科研项目200项,以顶尖的学术能力建构理论逻辑、剖析金融现状。实干兴邦,行胜于言。新时代的清华五道口人,在科研、抗疫、乡村振兴等一线接续奋斗,开拓进取。
学研之上,以产为先。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校担当,更是金融助力于实体经济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学院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趋多样,规模日益扩大,机制进一步健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态度早已印刻在五道口人的行为范式中,化作敢闯敢拼的劲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性项目,它成为五道口汇聚各方力量、承载更大梦想的平台。
(图为通州院区规划设计图)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没有辜负最初的期待,在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道口传统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由扎实稳健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从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实现超越,学院“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的光荣使命通过传承愈发熠熠生辉,铭刻在每一个五道口人的心中。
从2012年到2022年,曾经那株幼小的树芽,已木叶葳蕤,繁花郁烈。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在下一个十年征程的新起点上,清华五道口依然笃定,骐骥千里,行而不辍。只待——
短杖微吟过桥去,东风满路紫藤花。
(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