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京张市民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有关北京2022年冬奥会,受访者最为关注的是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开幕式、颁奖仪式、闭幕式,以及冬奥会期间展现出来的新科技。
·75.7%的受访者表示“平时经常锻炼身体”,72.1%的受访者表示“平时经常收听收看体育节目”。受访者参加体育运动的频次,选择比例最高的为“每周一次”(27.2%),低于每周一次的比例总共是37.6%,而高于每周一次的比例总共是35.3%。
·86.1%的受访者赞同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格言也是人生的追求。多数受访者认为体育比赛“胜负并不重要”(72.4%),“每一次比赛破纪录都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成功”(87.3%)。
·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88.6%的受访者表示“当五星红旗在北京冬奥场馆升起时,我将感到无比自豪”;88.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感觉很好”。
在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之际,作为东道主的北京市民和张家口市民对于冬奥会的关注程度如何?对于冬奥会的参与程度如何?京张市民对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意义如何理解?对体育赛事和运动健身的态度如何?在京张市民看来,北京冬奥会是否有助于提升国家认同?
为了了解北京市、张家口市居民对北京冬奥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于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1月19日,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随机抽取了1824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91人(54.3%)来自北京,833人(45.7%)来自张家口。年龄范围为17~70岁,平均年龄36岁,女性756人(41.4%),拥有本地城镇户口居民1337人(73.3%)。北京市居民采取社区当面访谈形式,张家口市居民采取在线调查的形式进行。
京张市民对北京冬奥会的关注程度
首先,课题组对北京、张家口市民关于北京冬奥的关注和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4.5%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吉祥物名称为“冰墩墩”,但存在少数将其与冬季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混淆的情况,这可能与两个吉祥物经常一起出现有关。
多数市民知道北京冬奥会的赛区分布,63.2%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包括3个赛区。相对而言只有20.4%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总共将产生109枚金牌,62.4%的受访者选择了“不知道”。受访者最关注的冬奥运动员是武大靖(113人),其次是谷爱凌(33人)和杨扬(22人),但还有30人填写了苏炳添。受访者最关注的比赛项目前三名分别是速度滑冰(39.6%)、单板滑雪(31.4%)和花样滑冰(29.7%),仅2.6%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任何比赛项目。可见,受访者对北京冬奥会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但也存在将其与冬残奥会和夏奥会弄混的情况。
受访者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分别有43.0%、42.7%的受访者经常通过电视、互联网了解冬奥相关信息,这与目前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一致。77.0%的受访者会与身边的人谈论北京冬奥会;78.4%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79.3%的受访者在上网时,会留意冬奥会的节目和报道;还有66.2%的受访者买过北京冬奥会的纪念品;74.0%的受访者表示,除了北京冬奥会以外还会关注在别的国家举办的冬奥会。
有关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过程和服务保障,受访者最为关注的是冬奥会期间展现出的新科技,其次是环境状况的改善、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特色,再次是民众参与的情况、国外媒体的评价、中外文化差异,最后是明星的宣传推广(见图1)。从关注点上可以看到,受访者更在意的是本国的进步和特色,这反映出受访者的大国自信。
有关冬奥会的比赛内容,受访者最为关注的是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其次是开幕式、颁奖仪式和闭幕式,其后依次为是中国运动员展现的拼搏精神、有关项目世界纪录的突破、比赛的过程、各国明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最后是趣闻轶事(见图1)。尽管受访者最关心的仍然是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但是对拼搏精神和比赛过程的关注,也反映出部分受访者不再唯奖牌而论。
京张市民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程度
在受访者中,52.0%的人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相关服务活动,67.3%参与过冬奥会相关其他活动。民众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最主要方式是与网友在网上讨论,71.7%的受访者参加过,其中经常参加的比例是23.3%;其次是参加媒体组织的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67.2%的受访者参加过,其中经常参加的比例是20.9%;还有65.6%的受访者曾向有关部门提相关意见和建议,其中经常提意见和建议的比例是19.8%;64.7%的受访者参与过热线讨论,其中经常参加的比例是18.1%。
在参与意愿方面,约七成受访者(71.5%)表示愿意参加冬奥会相关服务活动,其中39.2%表示会主动参与,32.3%表示将随大流地参与。相对而言,受访者更愿意参加由单位、社区或奥委会组织的相关服务活动,而不愿意参加由其他群体或民间团体组织和媒体组织的相关服务活动。
京张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
75.7%的受访者表示“平时经常锻炼身体”,72.1%的受访者表示“平时经常收听收看体育节目”。受访者回答半年来参加过的体育运动项目时,提到频次较高的是跑步(186人)、篮球(88人)、滑雪(68人)、羽毛球(63人)和乒乓球(38人)。提到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的共88人,可见在冰雪运动中,滑雪最受欢迎,半年来参与过的人次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羽毛球和乒乓球。这可能与天气有关,也可能与受访者受到问卷调查内容的影响有关,但是这也侧面反映出冰雪运动,尤其是滑雪可能正变得越来越受公众欢迎。
受访者参加体育运动的频次,选择比例最高的为“每周一次”(27.2%),低于每周一次的比例总共是37.6%,而高于每周一次的比例总共是35.3%。受访者参加某项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4.49分,1~6评分),其次是因为挑战性(4.32分)、价值性(4.31分),最后是因为该项活动有熟人参加(4.20分)或给人一种有品位的感觉(4.20分)。可见,受访者最看重体育活动的实用性,而非其社交或消费属性。
京张市民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意义的理解
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对个人的意义,受访者最认同的是“我有机会见证重要的历史时刻”,其次是“我有更多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我有机会展示中国人健康乐观的形象”“我有机会为中国的大事出一点力”,而“我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有机会获得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为我提供了一个有可能赚钱的机会”等选项的认同度都排到较后。可见,受访者更在意的是北京冬奥会历史意义和自己对冬奥会的贡献,而并非北京冬奥会带来的个人价值。
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对社会公众的意义,受访者最认同的是“人们会更加重视健康和运动”,其次是“提高民众公共道德水平”和“提高中国人了解自己文化历史的需求”。相对而言,对“促进老百姓更愿意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让中国人更加接受通过竞争求胜的观念”“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的认同度排在较后。可见,受访者认为冬奥会更重要的意义是给民众带来健康、道德和文化上的改变,而非直接可见的经济效益。
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对国家的意义,受访者最认同的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其次是“促进国际合作”和“促进外国人更加正面地了解中国”,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国家组织发动人民大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能力”和“促进各种民间组织的发展”三个选择的认同度排到较后。可见,受访者认为北京冬奥会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非政府或组织的发展。尽管多数受访者(84.3%)认为北京冬奥会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但也有72.8%的受访者担忧政府为举办冬奥会花太多的钱。因此,74.4%的受访者认为举办北京冬奥会应该重视经济效益,52.1%的受访者认为不必兴师动众举办冬奥会。可见,受访者对冬奥会的国家意义呈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认为它能为中国带来更多国际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担忧过操过办带来的浪费和损失。
京张市民对体育比赛意义的理解
86.1%的受访者赞同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新格言也是人生的追求,同时76.5%的受访者也认为现在的奥运会过于强调竞赛成绩。因而,在体育比赛的意义上,多数受访者认为“胜负并不重要”(72.4%),“每一次比赛破纪录都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成功”(87.3%),“它体现了人们追求公平的愿望”(86.7%),“让人们懂得合作才能成功”(86.5%),“比的是实力而非运气”(77.6%)。
对于体育运动,88.3%的受访者认为体育能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87.6%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83.5%认为健身和娱乐才是体育的目的。
在体育运动对国家的意义方面,84.2%的受访者认为“集中国力培养尖子人才是我国体育的优势”,但是也有70.3%认为“通过体育比赛来振奋国威不是长久之计”,69.5%认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大众体育,不能由国家包办”。
从北京冬奥会看京张市民的国家认同
88.6%的受访者表示“当五星红旗在北京冬奥场馆升起时,我将感到无比自豪”;86.8%的受访者表示“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金牌,我会觉得中国人了不起”。而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关系时,76.7%的受访者表示“反感中国人改变国籍代表其他国家参加冬奥会比赛”,70.1%的受访者表示“中国选手输给外国选手,将会感到中国还不够强大”,还有75.1%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中国粉丝迷恋外国明星”。尽管这部分比例低于对中国感到自豪的比例,但也表明民众存在一定的国家竞争意识。
在国家认同上,88.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感觉很好”,86.1%的受访者表示“过中国传统节日,更让我感到自己是中国人”,83.8%的受访者表示“当别人批评中国人时,会觉得是在批评自己”。可见,民众对国家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高。
在对国家的贡献上,85.4%的受访者认为“尽管自己是平民百姓,但也对国家的建设负有责任”,3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于国家而言有一定的重要性,33.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上,8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关心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7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时会为人类的前途担忧”,65.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外国灾民捐款”。这表明,民众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体现出一定的大国担当意识。
【执笔:王俊秀 张衍】
责编:周素丽/美编:王嘉骐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