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郑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进一步做好思政课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思政课堂没有生命、干瘪无力的问题。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切实厘定三个维度目标。
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的终极价值目标归依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实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价值目标。鉴于此,“大思政课”首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需要,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只有基于全面人格培育,充分发掘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潜在发展性,对大学生施之“入脑、入心、入行”的人文关怀,得到大学生的充分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最终实现。“大思政课”要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环境,充分关注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断给予他们正向肯定与鼓励;通过精心的教育环境设计和教育过程创新,充分唤醒他们的内在自我意识,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同时,“大思政课”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回应他们的个体需求,最大限度地鼓励他们的特长发展。
以人为本:“大思政课”的教育评价目标转向
“大思政课”的实施要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以人为本”理念下培育赋有认知、能力和情感的人,关注人性教育的完整性是“大思政课”的特征。“大思政课”的效用发挥也是大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等多维教育目标的融通实践过程。其中认知性思政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强调大学生应基于自身经验背景而主动建构知识,并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重要意义,同时主张通过个体情感、实践体验来引导大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能力性思政教育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互动与思维碰撞中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强调通过印象深刻的体验活动为大学生厚植思维创新、实践创新和能力提升的土壤。情感性思政教育不仅将情感体验当作实现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的手段,更视为实现学生主体性价值的重要目标;尊重学生主体体验心理过程,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激情是“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知行合一:“大思政课”实践操作目标实现
“大思政课”要求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实现体验深刻性、理解深刻性和品质养成稳定性等目标。体验深刻性是“大思政课”不同于一般性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触动学生心灵,实现情感震撼,最终形成激发学生意识转变的“心流”是“大思政课”的不懈追求。理解深刻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受”的表层,而要形成深刻的主体性理解,从而搭建起由体验到品质养成的立交桥。体验中的理解是主客体相互融合的结果,主体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研究;而是深入到客体,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在“行中修”,在“事上磨”,在这样才能获得最真实的鲜活生命体验,实现生命情感和精神体悟的渐进增长。而品质养成的稳定性是“大思政课”具体操作流程中要实现的最为重要的目标。品质养成的稳定性需要在综合社会实践中逐步实现,并最终表现为大学生良好习惯、行为的稳定性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