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铸牢新时代学科教材建设之魂

人民论坛网评配图

近日,教育部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重要论述摘编工作启动会。在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观点,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学习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教材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启动论述摘编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学科教材建设守正创新的原创工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根本要求。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是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基本遵循。编好论述摘编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不断守正创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这是学科教材建设启智增慧的理论工程。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而每一次哲学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阐释,在温故知新中领悟经典的魅力和智慧,进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发展。深入研究梳理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科学统一。

这是学科教材建设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通过系统梳理创造性推出大众喜闻乐见、贴近大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论述摘编,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材编写、审核、编辑出版、使用等提供基本遵循,为相关学科教师教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提供学习材料,打牢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的理论基础,发挥学科教材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铸牢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如何跳出已有摘编的窠臼,从卷帙浩繁的经典著作中摘出编好符合时代需要、为亿万民众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者所了解所接受和喜爱的津津有味的论述摘编,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从论述摘编的读者视角来看,做好这项工作,至少应有“三味”在其中。

第一,坚持原汁原味。论述摘编的性质决定了不是编者的创造,而是对经典作家已有论述的摘编,尊重原文原意,保持原汁原味是第一原则,也是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历史地整体地把握有关论述,避免断章取义把经典作家的论述割裂开来,避免张冠李戴把不是经典作家说成是经典作家的,尤其要避免鱼目混珠把经典作家批判的观点当成经典作家的观点。宏观上要准确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微观上还要准确理解论述的文本语境、上下文结构,甚至修辞句式。在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结合中,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论述的思想光芒和文字魅力。

第二,讲究耐人寻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回答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息的魅力所在。理论如不能解决问题,必将沦为空谈,走向灭亡。也就是说论述摘编不是要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而是要与当前的实际相结合,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出发,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思想武器、理论智慧和现实启发。这样的摘编方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自然耐人寻味,可以品味,也值得回味。

第三,做到别有风味。毋庸讳言,当前已有各种各样的论述摘编,有的大受欢迎,也有的无人问津。从支撑学科教材建设的需要来做经典作家的论述摘编,这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学理化,如何编出特色,体现学科教材建设的特点和实际,无疑更加需要统筹经典作家的论述逻辑、学科教材的建设逻辑与读者受众的体验逻辑,在呈现形式、摘编体例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增强学理性生动性可读性,做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抱朴子•循本》中曾言:“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莫或无本而能立焉。是以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同样需要追根溯源、培根铸魂、深根茂末。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中寻找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立心,这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胜利之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定要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作者: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授 潘信林)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