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陈宗胜;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杨希雷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改善收入分配的重中之重,并清晰地做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这是党和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上升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阶段目标,表明党中央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要“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更加明确地提出,“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这实际上是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而只有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数据显示,中等收入家庭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且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因此在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能够释放更大的消费潜力和后劲。更具体的分析发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服务型消费特征更为明显,是教育、医疗、休闲、旅游等中高端商品需求和服务消费的主力军,能够极大地发挥社会消费潜力,拉动社会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其中,中等收入群体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更大,对教育的需求和消费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更能够推动全社会人力资本形成和增加,从而促进科技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
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全民“共同”享有富裕的成果,即多数人一起富裕起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惠及到大多数人群。其中,学界和政策研究界公认的良性社会分配格局“橄榄型”,就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的基本特点,即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贫困群体和高收入的富裕群体都占少数。这就是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分配格局。中国目前的分配格局距离橄榄型的要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提升到中等收入水平,从而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对于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进而逐步靠近典型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以至最终加快转变为理想的橄榄型格局。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社会稳定
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有稳定丰裕的收入基础和较高社会地位,有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生活比较安定,往往一定意义上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所以,当大多数社会成员进入社会中间层而形成橄榄型格局社会,即表明经济发展过程进入可持续状态,社会秩序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能够为扎实推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再到高收入阶段的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中等收入群体的逐步扩大,能够有效减缓因利益格局调整、价值观念变化带来的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有助于社会稳定。简言之,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增加,意味着贫困群体将逐步占少数,群体间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