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

人民论坛网评配图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特色就是潜在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开发好、利用好、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乡村文化差异迥然,呈现出“各美其美”的多姿形态,但一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对此,不同村落应依托本乡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与传统技艺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有序推进,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发展原则,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自然基础条件,在区域特征、文化特点、民族特色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乡一品”“一乡一业”“一乡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加快形成“一户一处景、一乡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县一风光”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总之,要打破同质化发展的束缚,避免“复制粘贴”式的产业格局,打造有根基、有特色、有后劲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引育结合,通过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的通力合作,提升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要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建立健全城乡文化人才保障与交流机制,为乡村文化建设引入高层次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的高端人才,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互通、优势互补,鼓励大学生与城市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就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乡贤作为乡村的精神领袖,品德高尚、视野开广、才学出众,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文化产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要致力于深入挖掘新乡贤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乡贤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与功能定位,扩大乡贤的识别范畴,搭建好乡贤组织沟通交流平台,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构建多元共建格局。乡村振兴需要以农民为主体,并借助外力形成共建的格局。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扬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在建设自己文化家园的过程中有发言权和决定权,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唤醒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农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的发展前景和整体价值。农民在主动参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有手艺、懂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不竭之源。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必须广泛引导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扶持和文化惠民工程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加盟,为乡村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与乡村有效链接,让乡村文化发展有平台、村民文化娱乐有舞台、乡风文明涵育有载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多元共建格局,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发展活力释放出来、自身潜力挖掘出来,让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作者:徐永霖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人民论坛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