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专家解读之二十一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薛永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可见,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是目前国家同时推进的两大战略安排,构成县域治理的两大主题。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就我国发展实际而言,随着“两山”理念、生态扶持政策、数字乡村战略等的实施,我国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道路逐渐向技术化、市场化转变。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具有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是激活农村在工业化时代未被定价而长期沉淀的生态资源,而这恰恰也是生态治理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只有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促进城乡生态要素的高效保护和有序流动,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生态治理为产业发展营造了可持续的外部环境,决定着乡村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没有美丽的乡村,没有强大的农业,就没有富裕的农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保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人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变革,也提高了自身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因此,为实现农业经济提升、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要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治理必然相伴而生。换言之,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态治理作为支撑。
产业发展一方面为生态治理提供了较为基础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基本条件,引致了生态产品新的需求。在县域要靠产业生态化打开绿色发展之门。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应当培育节能型、环保型、清洁型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和谐并进。同时,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会给环境带来改变。技术进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改善;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对传统技术的取代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加之产业结构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以知识和技术为特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产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会逐步减轻。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在县域治理中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坚持将产业发展绿色化、将生态保护产业化。构建资源利用合理、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使“生态治理的绿水青山”转变成“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究其本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实施过程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及实现过程密不可分,该过程涉及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绿色金融等多个领域,要取得突破性的机制改革创新成果,需要多个学科及专业领域的人才智力支持,也需要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支撑。没有生态资源,工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生态保护的长久治理离不开产业发展的物质支撑,产业发展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总之,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协同要围绕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广泛地开展协作,促使系统中各种要素有机结合,最终使系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升,实现融合发展、美美与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专家解读
经济大家谈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