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小百科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定力

作者:李国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具有无比坚定的前进定力,这种定力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和时代大势的精准把脉之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在于把历史决定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之谜的答案,他们通过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精辟论述了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支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这个重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思想史意义,为人们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背后的本质动因及其内部必然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只有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深刻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合规律性之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实践创造。这奠定了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历史观底气,在历史必然性上规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

历史地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变化的产物,是从历史进程中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事业,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走自己的路”,积累了宝贵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走好自己的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依靠生产关系的革新来激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依靠上层建筑的完善来顺应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深刻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合规律性的逻辑展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许多领域推动整体变革和系统重塑,目的也在于顺应这一历史的普遍规律来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综合效应。总体上,历史雄辩地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总体逻辑中开启“五位一体”的新文明形态,实现了对以物质主义膨胀为内核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后者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忽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另一个共性的历史特点则是把工业化、现代化建立在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的代价之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规律具有“两副面孔”,既是社会客体运动的规律,也是历史主体活动的规律。恩格斯曾用“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来形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深层含义在于,社会基本矛盾本身是内嵌主体因素的,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本质,就无法理解社会结构的规律性运动。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内部真实揭示了其固有规律,这一规律不是作为盲目强制力量的“铁的规律”,而是内嵌人民这一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目的性的内部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进程,必定是通过历史主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而实现的;与之相适应,在符合历史规律中契合人民群众的目的性价值,则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大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彰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性质及其优越性的原则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进一步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的根本执政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种现代化就其本质内涵而言,彰显了社会主义定向中的人民至上价值逻辑。把人民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主体性底气,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导向,也是这一道路的比较优势。众所周知,西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社会,普遍消费主义盛行,市场逻辑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同时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问题突出,底层民众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得不到维护。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把握历史规律的一致性,科学把握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们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实践着力点,不断推动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摆在了现代化建设的最高位置;另一方面,我们在坚持底线思维中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特别是高度重视加强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存在于各国实践条件的特殊性之中,纯粹永恒的、超时空的社会发展规律只存在于主观论者的头脑之中。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元选择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如果万事万物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也就是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能脱离特定社会历史条件来对其进行抽象评价。只有扎根于本国土壤、同时又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才最可靠、最管用,也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规定性。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即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更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间正道,其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这种跨越时空条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开启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可能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创造了社会进步新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版本的现代化方案,打破了现代化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的神话,用事实彻底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其二,它坚决摒弃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功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其三,它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主动担当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在寻求联动发展中形成正面的外溢效应,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矛盾提供了中国方案、智慧和力量,推动人类历史的车轮在历史规律的轨道上滚滚向前。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