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需求潜力所在,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这是“十三五”以来两个城镇化率首次缩小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2016年至2020年,约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目前,越来越多城市放开放宽了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2021年,又有一大批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从医疗到教育,从就业到社保,常住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项目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持续增加,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增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比例稳步提高,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实。2021年,90.9%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坚定。农村居民在城乡之间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可以安稳留乡,有地种、有房住;可以踏实进城,能就业、有收入;可以返乡创业,有平台、有政策。城市的发展,辐射和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乡村的振兴,支持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一年的2.56进一步降至2.5。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绝大多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就诊率超过九成,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加快,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日前,《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经批复同意,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发展。都市圈内便捷通勤网络逐渐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提升。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国铁路网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9.1%,“八纵八横”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89.9%,城市群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多层级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
“2016年我们搬进了‘梦想安居家园’的新房,见这里居民多,我开了家小卖部,妻子在附近企业上班,日子越过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江西遂川县新江乡大旺村村民蓝正才感到很满意。遂川县地处江南丘陵地区,山区多、平地少,县城居住密度大,人均公共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保压力大等矛盾日渐显现。为有效疏解功能,遂川选择离县城12公里的一处连片荒山,结合全省4个移民“进城进园”试点县有利契机,按“城镇化集中安置”模式,完善水、路、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好学校、医院、职教中心。巢好凤自来,多家电子线路板、新能源材料、食品加工等企业陆续入驻,一座有着“第二县城”之称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正拔地而起。
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城建设日新月异,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政策性文件体系落实落地,在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据了解,2022年,我国将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发展。一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二是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以人为核心加快转型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城镇化将由过去的高速城镇化转向高质量城镇化。城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城镇化转型,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日前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冬春论坛上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拓宽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渠道,不断提高落户便利度,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权益。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保障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今年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以上。
“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城市建设既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要努力为城市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胡祖才表示,要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努力提供更多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公共文化等服务供给,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启动实施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改善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更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城市文脉。
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我国仍将有4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胡祖才表示,要协同推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扎实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