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 正文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大学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4月24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暨《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倪素香主持座谈会。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由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的12位学者合作完成,是一部具有时代新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该书主编、武汉大学教授沈壮海表示,教材名称中有“新编”两字,表达的是作者团队的努力和追求。在教材形成过程中,团队努力贯彻新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也以之为教材,充分反映新内容;体现新视野,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有机统一起来,拓建宏观、精细微观;构建新框架,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核心,展开对原理呈现体系的重构;纳入新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传播媒介、制度、时度效等从原理层面予以观照、反映;反映新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本质特征、主要价值以及新纳入内容的阐述,努力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尝试新写法,对很多教材都阐述的内容努力作出具有原理特点的新叙述;探索新形式,以链接等形式体现经典作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相关史料和知识点等,与正文形成呼应,以实现深化、拓展或补充;打磨新话语,炼句炼字,努力用准确、清晰、简洁明快的文字进行叙述。

致力于发现新议题提出新见解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耀灿表示,该书底蕴深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体例结构到内容呈现都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全书体现了创新性、时代性,很多内容是过去许多版本的教材都没有的,对新情况也做了新的概括,指导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表示,这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跟上时代发展,呈现新面貌。如何在定型化的教材体系中出新,如何让教材更鲜明地吸纳新时代的气息、展现新时代的气象,是近年来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他将本书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本书的编写志在求新求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二,突破了传统上主要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为新教材编写找到了立足点;第三,坚持宏微并进的建构理念,增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体现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专设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成与发展以及学校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第四,大开大合的体系调整,基于核心概念和建构理念的创新,对传统教科书体系做了大胆的突破;第五,深浅有度的理论阐释,在着力创新的同时也注意把握创新性与规范性、深入与浅出的关系;第六,主辅分明的呈现方式,在主文之外增添了多种导图和列表,每章的结尾都列出思考题便于学生思考和把握。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起到了实质性推动的作用。”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表示,首先,视野开阔,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基本版图来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当代中国火热的实践生活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自觉意识非常强。其次,逻辑清晰。一方面,对体系的结构要素及其功能运行规律的分析,另一方面,从发生学出发对生成发展规律的阐释,这两个层面的逻辑相互呼应和补充。再次,引领学科。该书体现了建党百年和思政学科建立38年来,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15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展现、提炼,体现了新研究,推动了新进展。

“该书在数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取得的重要成就基础上,针对并结合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需要而推出的创新之作。”北京大学教授宇文利说,通读全书,他发现:逻辑严谨布局科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在传统哲学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学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的组构出发进行研究。“新编”循古道而不泥成见,蕴传统而不废新声,巧妙地把这个范式和框架融揉于更为客观、更为具体、更具活力的逻辑布局中,把历史性发展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过程性存在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聚焦“重点论”、突出“具体化”,对于学界已有共识继承并发展,致力于发现新议题、提出新见解。

注重把握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中山大学教授李辉说,该书的“新”表现在:体现新思想、紧扣新时代、直面新问题、聚焦时代新人的培育。他表示,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新体系。同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立论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另一方面,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纳入书中,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

研究讨论该书的编写,至今6年有余。本书作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张瑜结合参与编写的过程,分享了感受和体会。他说,6年来,学者们汇聚思想,凝练共识,集体研究和创作的过程是青年学者成长的过程,也是中青年学术共同体不断汇聚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理论建设的过程。他表示,学者们写作时都注重把握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努力从历史的纵深来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注意关注实践中的新问题、新规律、新趋势。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地以参编作者、一线教师两个身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作为作者之一,他认为参与编写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他非常渴望能够读到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原理读本。这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探索的时、度、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审牛晋芳用三个词分享了她编辑出版该书的体会和心得。第一是“新”,该书是立足新时代,立足思政学科新发展,以新结构、新内容、新表述推出的一本学科新教材。第二是“精”。作者团队对教材章节设置精心布局,对书稿内容精心打磨,对语句精雕细琢,对文字精心推敲。第三个词是“久”。本书历经6年之久,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表述久久琢磨,努力把思政教育学原理所涉及的深刻道理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助力学科和专业发展。

基础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

教材的思想内容是由所属学科的学术体系转化而来的。学术体系即是它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认为,《新编》全书近35万字,作为一本教材已很厚重。从不同的视角去阅读它,都会发现其创新亮点。它对原有教材章节目录的综合归并,对其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调整,根据新时代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践经验的启示进行增容,或做出突破性论说,都是内容创新的表现。

武汉大学教授骆郁廷表示,该书出版是基础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从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该书在推动基础领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团队新、思想新、体系新、内容新、观点新的特点,是“教材式专著”和“专著式教材”,是研究成果和教材的结合。

武汉大学教授佘双好表示,该书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知识逻辑,它并不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领域的完整性作为教材的逻辑结构,另辟蹊径地设立了一些新议题。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时空和制度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划分,还是从显性到隐性的形态划分,都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新的领域。在他看来,这些新议题的设置,增加了教材的新颖性、吸引力和问题意识。

武汉大学教授熊建生认为,该书无论内在品质还是外在呈现方面都多有创新,编写的理路层面、方法层面创新点体现在宏与微、总与分、开与合、道与术、质与形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武汉大学教授项久雨认为该书“新”在系统性、学科性和探索性。全书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特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团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深厚情感。

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武汉大学教授杨威分享了他的撰写心得。他说,从对以往权威教材的认真阅读,到后来章节内容的反复修改,无一不体现了该书从撰写到出版过程中的严肃、严格和严谨。作为青年学者,杨威学习并受益于思政学科,也见证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在他看来,从教材学习者到教材撰写者的身份转变,给予他莫大的鼓励。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