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振兴”系列专家解读之二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徐琳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为我们提升县域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县域生态振兴提供了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县域作为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连接着我国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因此,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也包括城镇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县域能够整合、配置各种资源对本县域生态环境领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探索新形势下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新技术,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业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头防控。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通过养分全程调控削减化肥流失量,同时利用农田及周边的湿地、河渠、池塘等拦截净化农田径流污染物,减少入河量,建设绿色田园;加强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农业固碳能力;对于畜禽养殖业,要以生态循环利用为途径,推进畜禽养殖业种养耦合、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污染减排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政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困境,要充分挖掘县域生态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县域特色与当地适应的生态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县域的经济实力,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要着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多在小城镇发展优质特色龙头农业企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秉持人才优先战略,多方位引进专业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引导各类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生产的主动性,积极发展一批创新企业集聚群。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新产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二次使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推行节能节电及低碳办公、无纸化办公等,提倡徒步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资源、低碳消费、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
加强城乡环境统筹治理,推进区域绿色发展。对县域内城乡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总体评估,开展对生态资源现状的调研、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工作,客观科学地对县域生态环境进行准确定位,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统筹城乡环境准入标准,提高乡村污染防治能力,增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垃圾减量化、循环再利用的无污染技术,打造高效易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设备,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提高农村污染防治能力。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生态建设成效。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强对县域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加大对挤占生态空间和损害重要生态系统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现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有效激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反馈,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县域生态振兴”系列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