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写入“十个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于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将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搞平均主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加大对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缩小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的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有长远眼光,也要有务实行动;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路径。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设定发展目标,作出政策设计安排。实现共同富裕对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教育引导劳动者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不断激发全社会勤劳致富、奋斗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用辛勤汗水浇灌幸福之花,以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

(执笔:任晓刚)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途径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