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响中国 > 正文

用好马克思主义“望远镜”“显微镜”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邬沧萍

【学人故事】 

我1922年出生在广州,中学时亲历了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我大学毕业后,考取上海海关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香港九龙海关。为了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我辞去工作,和爱人李雅书去美国留学。

用了两年时间,我就拿到了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第二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证书。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学统计学?我说,统计学是计划经济的基础,回国后能派上用场。当时跨学科的选择,为我回国后从事人口学、老年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留学期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我们无比激动、欢呼雀跃,回国搞建设的念头日益强烈。虽然当时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出生不久,美国政府又竭尽所能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但我还是冲破阻碍,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几经调动,我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成为统计学系的一名年轻教师。那时,我在教学和研究之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听政治课、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著作,这让我受益终身。因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哲学基础,就像既获得了一个望远镜,又获得了一个显微镜。望远镜让人站得高看得远,穿过遮眼浮云看到历史发展大势;显微镜让我们对小问题也可以看得深刻,见微知著,了解事物发展方向。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有所发现、创造。曾有一段时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奉为圭臬。可一旦陷入西方统计学的怪圈,就很容易颠倒因果、循环论证,这样提出的观点、做出的对策就有很大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一双慧眼,穿透复杂的现象洞悉事物本质、拨开缭绕的迷雾深入问题内部。

从留美期间毅然回国,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我主张恢复人口学,再到顶住压力提出老年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一步一步明晰了自己的研究志趣,确立了自己人口学和老年学研究的理论方向。改革开放后,我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人口学理论文章、参与起草了新中国第一份人口研究报告。

我现在100岁了,还坚持天天看书。83岁时,我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总觉得自己还“正当年”。今天,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可能进一步延长,无论是健康水平还是知识文化水平都更高,智力体力体能都更强。所以,我现在关心的研究课题是:老年人怎样过上幸福的晚年,进行良好的代际合作,继续发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看望了我们这些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且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这十年来,我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深入研究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讨积极老龄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希望大家做出更多好成绩。

(本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