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培养廉洁自律道德操守,引导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廉洁要求贯穿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之中,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该如何立政德?中国纪检监察报8版推出“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专栏,刊登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关于政德的系列文章,敬请关注。——编者
一个人的人生起点在家庭,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个家庭能否做到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关键就在于这个家庭的家风相传。在家风传承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风又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利益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个家族世代传袭下来的精神积淀和人生修为。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家风,传承着精神,涵养着德行。“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特别是母亲的抚养教育,对晚辈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处事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之本在家”,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修身齐家的起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良好的家风一直荫泽后代,教育子孙追求光宗耀祖、安身立命,追求为政以德、礼治天下。正因为如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广为流传;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至今备受推崇;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成为千古美谈。
浙江省浦江县的“郑义门”,有着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敕封的“江南第一家”牌匾。15世子孙同居共财合食,后代为官无人以身试法,靠的就是一部《郑氏家规》教化子孙。虎门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家族,世代注重家教家风,皇帝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可见,家风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员干部的家风事关党风政风。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回顾党史,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家风建设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规定,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专门制定了《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邓小平要求妻子,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陈云家规,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的文件,子女不准进出他的办公室,等等。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党员干部要从严管理亲属子女,正家风、正门户,真正做到为党工作、为民掌权。然而,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为了“小家”不顾“大家”,为了“亲情”不惜“徇情”,最终因为治家不严、家风不正,在亲情面前丧失了原则和底线,走上了违纪违法之路。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丈夫办事、妻子收钱”这样的家庭式、家族式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反观这些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大都是从家风开始的。有的对家属的不合理要求百依百顺,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有的搞子女火箭式升迁、亲属承揽工程捞大钱;有的漠视亲属子女违法乱纪,甚至利用权力干预司法公正,等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有了良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会正气充盈、和睦兴旺;无数家庭有了良好的家风,这个社会就会风清气正、和谐友爱。反之,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自觉涵养时代家风,坚决与“积不善之家”划清界限,做到廉洁修身、廉洁持家、廉洁兴家,努力成为“积善之家”,以过硬的家风锻造过硬的作风,以过硬的作风塑造清廉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向善。
【王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