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消息: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发布公告称,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
此次知网被立案调查,释放了什么信号?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优化解决?记者就此专访了反垄断领域专家。
“人为制造知识流动壁垒”
今年4月,因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遭中科院反对,知网曾一度暂停中国科学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近年来,因连年涨价、涉嫌垄断经营等行为,知网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次次成为新闻热点的背后,知网涉嫌实施的垄断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表示,知网收录的中文学术文献种类与数量、期刊数量以及独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用户规模及覆盖率、用户依赖程度、市场销售额等均长时间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术文献收录和服务协议中设置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无论是采购学术文献还是销售知识数字化产品的价格“几乎不受竞争约束”,具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特征。
时建中认为,综合各方面信息,知网与大量期刊、高校签订独家协议,限制它们与其他第三方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合作,锁定上游优质学术资源,人为制造知识流动壁垒,使其他竞争者难以与其开展公平竞争,影响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同时,知网通过低价收录、高价出售的方式获取超高利润,在缺乏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大幅提高数据库价格,增加了用户的负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时建中说。
“实施常态化监管的标志性事件”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专家库专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称:“对知网立案调查是国家反垄断局成立以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标志性事件,彰显了国家在法治轨道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让资本和技术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决心。”
时建中认为,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孙晋看来,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主导力量,在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科技进步、便利人民生活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资本无序扩张、垄断与限制竞争、不公平高价、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平台企业乃至所有市场主体规范和发展的关系,引导其健康发展,使之服从与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孙晋表示。
“纠偏经营行为和矫正定价机制”
在信息爆炸、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知识分享却面临“困境”:高水平学术资源付费过高,能免费的资源质量又过低。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竞争性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孙晋坦言,通过知网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不难发现,一旦相关市场的竞争性减弱,将会导致该市场内商品或服务价格迅速持续攀升,产品产量随之减少,服务质量逐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还会阻碍知识传播和创新,进而损害创新发展,妨碍知识传播,阻碍国家进步。
孙晋坦言:“知网事件告诉我们,当市场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即出现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执法机关的及时干预与介入。当然,执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执法对经营者涉嫌垄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目的在于纠偏经营行为和矫正定价机制,促进平台企业等经营者规范与发展并重,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行稳致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破除垄断确保市场竞争自由、充分、公平,效率才会提高,服务才会改善,价格才会公允,从而实现有效供给、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孙晋认为,执法之后还需要国家在学术数据库的开发、运营过程中充分引入或培育市场竞争力量,打破传统的学术数据库版权资源垄断,形成多元竞争格局,从而确立市场竞争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只有如此,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推动知识共享、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不断提升,助力高质量发展。”他说。